第297章 扶持!勋贵与皇室一体! (第2/3页)
。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指节无意识地叩击着扶手,眼底泛起冷意。
科举如同永不枯竭的泉眼,三年一次的开科取士,将大批文官缙绅送入朝堂,他们结成党羽、把持舆论,正悄然蚕食着武将勋贵的话语权。
立国之初精心构建的文武平衡,正随着岁月推移逐渐倾斜。
徐达鬓角染霜,冯胜气力不复当年,那些曾与他并肩厮杀的老兄弟,或已垂垂老矣,或如邓镇般早早病逝。
新生代武将中,能扛起大梁者寥寥无几,多数沉溺于酒色犬马,空有世袭爵位却无半点父辈风采。
而文臣却靠着科举制度代代传承,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武将却后继无人,青黄不接。
朱元璋深知,长此以往,朝堂之上文盛武衰,不仅边疆防务堪忧,更会威胁到皇权统治的根基。
这份潜藏的危机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他心底,现在被小胖墩提及,老朱也不得不未雨绸缪,思索着如何重新扭转这日益失衡的局面。
此刻朱高炽也是思绪万千。
大明战兵,曾经追亡逐北、横扫草原的雄师,是什么时候开始衰败的呢?
是土木堡之变吗?
是,也不全是。
朱高炽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尘封的历史片段——土木堡之变固然加速了大明战兵的衰亡,但真正的祸根,早在卫所军制确立时便已埋下。
兵农合一的构想本是为强兵足食,可随着承平日久,土地兼并、军官克扣军饷成风,曾经耕战皆精的士卒,渐渐沦为权贵驱使的佃户。
当然,土木之变加剧了这个过程。
朱高炽记得史书上记载,二十万精锐折戟,皇帝被俘的噩耗如惊雷震碎了天朝上国的威严。
自那之后,文官集团借“京营改制”之名染指军权,六部堂官开始对边关调兵指手画脚。
他们用奏疏堆砌的“稳妥之策”,实则是将武将缚上礼法的枷锁;以“糜费钱粮”为由削减军备,却在修缮文庙、编纂典籍时一掷千金。
当文官们在文华殿引经据典,争论着“华夷之辨”的细微差别时,塞北的铁骑已踏破边墙。他们视开疆拓土为穷兵黩武,将主动防御斥作轻启战端,面对鞑靼、瓦剌的侵扰,只知增筑墩台、输送岁币。
朝堂之上,“不和亲、不称臣”的气节口号喊得震天响,却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忙着争论迁都避战还是固守待援。
朱高炽对此唯有冷笑。
文官们工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