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惊天数额!十万斤鱼获! (第1/3页)
生吃鱼片,本就是华夏流传已久的美味。
起初尝起来或许有些古怪,不习惯的人难免觉得生食难咽,可一旦尝到那股子纯粹的鲜甜,多半会迷上这种直抵味蕾的极致滋味。
这吃法在唐朝时就盛行一时,当时称作“鱼脍”,无论是宫廷宴席还是市井小馆,都能见到薄如蝉翼的生鱼片。
诗里写的“脍切天池鳞”,说的便是这道佳肴。
只是那时的鱼脍多用淡水鱼制作,而淡水鱼里藏着不少肉眼难见的寄生虫,吃多了容易闹病,久而久之,这传统便在中土渐渐淡了。
有趣的是,这鱼脍的吃法传到倭国后,反倒扎下了根。
倭国四面环海,海鱼资源丰富,而海鱼的寄生虫远少于淡水鱼,吃生鱼片自然安全得多。
于是,这源自华夏的美食,在彼国慢慢演变成了独特的“刺身”文化,成了外人眼中的“倭国传统”。
朱高炽片着鱼肉,笑道:“说白了,不是这吃法不好,是咱们以前没找对食材。”
“你看这海鱼,生来就适合做鱼脍,既保留了鲜味,又少了寄生虫的麻烦。往后咱们把这传统捡起来,再配上些去腥的调料,未必比他们差。”
卓敬正吃得兴起,闻言连连点头:“可不是嘛!这般美味,本就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该让它在咱们这儿重新红火起来才是!”
说着,又夹起一片鱼片,细细品咂起来——这口鲜甜里,仿佛还带着几分盛唐的滋味。
“一百零五斤!”
称重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一担担海鱼从船上卸下来,竹筐刚挨着码头的石板,报数声就紧跟着响起。
挑夫们额角淌着汗,脚步却不停歇,刚把空筐送回船上,转身又挑着沉甸甸的鱼获回来,竹扁担在肩头压出深深的红痕。
过完称的海鱼被分门别类码在岸边:金黄的大黄鱼堆成一座小山,银亮的带鱼排得整整齐齐,还有那些叫不上名的海鱼,也按大小捆成一束束。
阳光洒在鱼鳞上,反射出细碎的光,远远望去,像是在岸边铺了一片流动的星河,成了这简陋港口里最亮眼的风景。
负责记录的小吏手里的毛笔就没停过,木板上的数字蹭蹭往上涨,从八千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