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70章 天下震动!有识之士奔赴岭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70章 天下震动!有识之士奔赴岭北! (第2/3页)

正是守御烽燧的最佳人选——此时的他尚未经历后来的靖难纠葛,一心只想着在边疆建功。

    薛禄还是燕山卫的一名百户,出身军户,随李文忠参加过捕鱼儿海之战,手上沾过北元的血。

    听闻岭北需将领驻守,他直接找到中军都督府,拍着胸脯保证:“末将去过阿尔泰山,知道那里的险要!愿带所部驻守科布多榷场,敢有劫商队者,定斩不饶!”

    他的勇猛在军中早有耳闻,朱高炽看了他的请战书,当即批了“准”字。

    徐忠时任河南都指挥使司佥事,正负责河南军屯,种粮经验丰富。

    他上书直言:“岭北要粮草自足,需学中原屯田之法。末将愿带军户子弟,去克鲁伦河畔试种麦粟。”

    此时的他刚从云南平叛回来,深知军屯对守边的重要性,把河南的屯田法子搬到草原,正是他的专长。

    盛庸则在山西都司任指挥同知,常年防备蒙古残部南下。

    他的请战书更实在:“末将愿率所部,一半护商路,一半教拓荒百姓扎营、防狼、识水源。”

    他在边地待了十年,太清楚中原百姓到了草原会遇到什么难处——这些经验,比单纯打仗更有用。

    这些名字,此刻或在地方任上,或在军中历练,都还未走到历史上的风口浪尖,却因通政使司的宣传、因岭北拓荒的号召,提前将目光投向了北方草原。

    不管是儒生还是武将,都看出了岭北的重要性。

    这可不是一时兴起的边地经营,而是朝廷实打实推行的国策,分量丝毫不输于正在筹备的水师海贸。

    儒生们盯着岭北的学堂、礼法、律令与纲纪,知道在这里立下的文脉根基,能抵得过十万雄师——就像当年董仲舒在西域推儒学,看似无形,却能让蛮夷从心里认大明为正统。

    武将们则盯着商路、烽燧,清楚守住这条横跨草原的通道,既能让铁骑随时震慑各部,又能让军饷从榷场税银里出,不用再靠关内转运,这实惠比打十场胜仗还实在。

    水师贸易能赚海外的银子,岭北商路能稳草原的人心;海船能载瓷器丝绸去异域,草原的战马牛羊却能直接充实大明的武备与粮仓。

    一个向海,一个向陆,都是朝廷要攥在手里的命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