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一门两榜眼!(3k) (第1/3页)
嘉佑五年,二月初一。
晨曦初露,寒意未散。
一场关乎无数苦读学子命运的盛事——春闱大试,徐徐拉开帷幕。
此次春闱,由礼部尚书王尧臣担任主考官,副主考官则是翰林学士海承晏。
为统筹考务,从六部抽调十三人,科道两人,翰林院两人,合计十七人为考官。
大考分为三场,第一场考帖经墨义,第二场考策问时务,第三场考论、判、诏、诰、表。
三场考试,耗时九天。
如此,考生的任务暂时告一段落。
十七位负责监考、批卷的考官,则是彻底忙起来。
经烧香叩问至圣先师,庄严盟誓,主考官与副主考官阐述批卷要求,十七位负责批卷的考官,就此投入紧张的批卷工作。
相比起嘉佑二年的万余举子入京科考,嘉佑五年的春闱大试,考生人数要少上一些。
当然,天下学子千万,一步一步方才成为举子。
哪怕少上一些考生,也仍有八九千人。
而以惯例论之,须得十五天左右的时间批好考卷,并以优劣排序。
贡院。
江昭手持朱笔,不时书写“荐”、“通”、“粗”、“否”等字,予以考卷一定的评价。
这些卷子,绝大多数都难入考官法眼,没有进士该有的水准。
这些不合格的考生,都没机会送到主、副主考官的手上,就罢黜落榜。
一般来说,有资格送到主、副考官手上的荐卷,都得有一两个“荐”字,难度非常之高。
偶尔要是运气不好,遇到的考官不懂得欣赏考生的卷子,那不管考生答得再好,也是枉然。
秉持着为人负责的原则,江昭一向是尽量找优点,从而给予评价。
此次科考,一份卷子要经三位考官的手,综合批改评价。
江昭手上的一沓卷子,都是通过了两位考官批阅的“策问时务”卷。
经他手上的卷子就是最后一次批阅,批阅过后会选出几十份荐卷,呈送于主、副考官。
“咦?”
江昭方才放下一份卷子,顺手抽起下一份,不免来了些精神。
这篇考卷,竟是有两个“荐”字,说明前两位考官都给予了高度认可。
“臣对:伏读制策,忧勤丁宁,此尧舜咨儆之心也”
江昭读了几句,不免抬了抬眉。
文风有点熟悉。
章惇的卷子!
同为嘉佑七子,两人没少通过书信联系,都非常熟悉彼此的文风。
章惇此人,文风务实刚健,重实用而轻辞藻,且字里行间隐具豪迈之气。
非常具有辨识度!
荐!
江昭淡定落笔,给予了高度评价。
顺手,特意把这份卷子放到了上首,方便待会儿单独拎出来。
科考一途,除了硬实力,偶尔也需要一点运气。
一般来说,前三名三与前五名的差距,微乎其微。
究竟谁能名列前茅,就看有没有人支撑。
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