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强势的赵策英!北伐!(二合一) (第1/3页)
河州,定羌寨。
时值五更,天晓在即。
燎燎篝火,烈烈长燃。
“咚——”
“咚——”
“咚——”
战鼓长鸣,声震四野。
山川起伏,兵戈如林。
十万蕃汉屯兵,作三十六方阵,持弓列矛,举刀提盾,肃然峙立。
朔风吹过,旌旗猎猎,一片肃杀之气。
校台。
左右皆有五丈牙旗,上首设有一丈许长案,摆放牛、羊、猪三牲,供奉着一尺许石人,石人着冕旒冠,垂衣裳,手执书卷,长臂垂落。
供奉之人,却是黄帝!
主帅江昭,着山文甲,披青罗袍,凤翅兜鍪,手扶佩剑,渊渟岳峙,面色肃然。
除此以外,张方平、章衡、王韶、种谔、包顺、郑晓、张鼎几人,皆是立于筑台之上,肃立一角。
战鼓越发激昂,号角长吟。
“众将士!”
一声长吼,鼓声、号角顿消,落针可闻。
“西夏李谅祚,实为小儿之辈!”
“自其主政以来,西夏悖逆,竟敢举豺狼之兵,践踏我熙河热土!邈川、陇朱黑、循化几地父老,皆盼望盼王师解悬!”
江昭大手一挥,长剑出鞘,剑指朔方。
“嘉佑八年,本帅奉旨入边,率两万士卒,一举拓取两千里山河!”
“而今,十万大军入边,岂惧李氏小儿?”
长剑指天,江昭激越道:
“李谅祚之恶行,罄竹难书,是可忍孰不可忍!此中仇恨,不报者誓不为人!”
“趁此良机,当北上伐罪,复我山河!”
“甚至于,开疆拓土!”
“哗~!”
“哗~!”
大军誓师,本该肃穆无声。
要是大头兵,那就更是不该发出响动。
然而,这句话一出,不少士卒却是下意识的发出些许声响,意欲附和。
无它,小阁老是真的能开疆拓土!
小阁老入边,征战士卒是真的能发财!
校台,举目望去,可见士卒士气高昂。
江昭振臂一挥,大喝道:“本帅,受天子重托,总掌熙河、陕西二路军政!此番出征,目的唯有一个——”
慕然,他拔剑一挥,三牲之一的猪首便垂落下去。
鲜血挥洒,殷红一片。
“杀!”
字字如铁,掷地有声。
“杀!”
“杀!”
“杀!”
高昂士气,一经引动,彻响长天。
鼓声震动,号角长啸。
十万屯兵,长矛上举,肃杀遍天。
单单一个“杀”字,足足喊了六十息有余,不见丝毫势弱。
首领包顺一惊,暗自“嘶”了一声。
这凝聚力?
十万屯兵,要想吼出“震彻天地”的气势,其实并不难。
毕竟,十万之众,规模实在太大。
即便十人有九人都偷懒,那也还有一万人附和长吼。
长吼三五息,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真正难的是持续性的长喊。
要想达到持续性长喊,起码得有两个要求:
其一、真的鼓动了士气。
大军誓师,不少士卒都会象征性的喊几声,也即给主帅一点面子。
要想持续长喊,那就得真的让士卒心中受到鼓舞,平添干劲。
其二,士卒信服主帅。
简单的鼓动士气,顶了天就喊上一二十息。
五六十息,绝非是简单的鼓舞士气可以达到的程度。
无论是谁,真的大喊上几十息,肯定嗓子干涩不舒服。
而士卒之所以持续喊,那就是纯粹的给主帅面子。
更确切的说,那叫信服!
包顺暗自一惊。
江子川,影响力这么大吗?
“诸军听令!以战止戈,就在今日!”
“此战!必胜!”
“必胜!”
“必胜!”
“必胜!”
声声怒吼,震彻云霄。
单是提振士气的口号,就喊了百十息而不见衰弱。
“以主帅的声望、履历、功绩,闻之者无不心生钦佩。”
“服众十万,不足为奇。”
包顺身旁,王韶见他惊诧,不禁出声解释道。
嘉佑八年,实为百年国祚以来唯一一次开疆拓土!
开疆拓土,不世功勋,“江昭”二字早已传遍天下。
上至八十老人,下至三岁孩童,大都能说上一些关于江昭的事迹。
文可治国,武可开疆。
这样的人物,自是受到社会的推崇。
对于屯兵士卒而言,“江昭”二字就更是意义非凡。
屯田之策,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大头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