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9章 海上第一夜,驾驭孤独星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59章 海上第一夜,驾驭孤独星球 (第3/3页)

接完毕后,林予安并没有立刻去休息。

    他回到船舱简单冲了个澡,躺在了客舱的船上。从背包里拿出了iPad,调出了那份PADI开放水域潜水员的理论教材PDF文件。

    屏幕的光芒照亮了他专注的脸庞,第一页的标题清晰地写着“第一章:成为一名潜水员”。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本需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数天去理解和记忆的教材。

    但对于林予安那经过强化的大脑而言,这更像是一次高速的数据扫描和逻辑重构。

    他的手指在屏幕上飞速滑动,几乎没有在任何一页上停留超过十秒钟。

    第一部分是关于潜水装备的介绍。面镜、呼吸管、脚蹼、BCD(浮力控制装置)、调节器、气瓶……

    这些在普通人看来复杂无比的设备,在他的脑海中被迅速地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物理模型。

    他低声自语,““原来如此,BCD的核心原理就是阿基米德定律,通过控制气囊的充放气来改变排水量,从而实现中性浮力。”

    “而调节器则是一个减压系统,可以将气瓶内超过200个大气压的高压空气,分两级降低到与环境水压相匹配的压力,供人呼吸。”

    他甚至在脑海中,将白天在潜水店里看到的那套Atomic T3调节器的内部结构图进行了三维建模,每一个部件的作用都了然于胸。

    第二部分是潜水物理学,也是整个理论的核心。压力、浮力、光线和声音在水中的变化……这些知识点,对他来说毫无难度。

    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关于人体在水下环境的生理反应。

    “波义耳定律……压力增大,体积减小。”他的目光停留在关于“挤压伤”的章节上。

    教材上描述了如果不及时进行耳压平衡,中耳腔的空气会被压缩,导致鼓膜内陷甚至破裂。

    他立刻将这个知识点与自己的身体联系起来,模拟着捏住鼻子鼓气的动作,从鼻腔到耳咽管再到中耳的压力传导过程。

    他开始思考,在紧急情况下,除了伐氏捏鼻鼓气法,是否可以利用吞咽或下颚运动(法兰佐法)来实现更温和高效的耳压平衡。

    第三部分,也是最让他感到兴奋的,是关于氮气在高压环境下的“双重人格”!

    减压病(DCS)与氮醉(Nitrogen Narcosis)。

    他首先研究的是减压病,这个潜水员闻之色变的幽灵。

    “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该气体的分压成正比。”

    他看着屏幕上的公式,大脑飞速运转。

    “这意味着,在水下高压环境中,吸入的压缩空气中的氮气,会大量溶解在血液和组织里。”

    “如果上升速度过快,压力迅速降低,溶解的氮气就会像打开的汽水瓶一样,在体内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引发剧痛甚至死亡。”

    他没有被这可怕的后果吓到,反而对“潜水表”的工作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立刻上网,查阅了他购买的那块Shearwater Teric电子表所使用的“Bühlmann ZHL-16C梯度因子算法”的技术文档。

    屏幕上,复杂的数学公式和人体组织模型在他眼中,变成了一幅清晰的动态图景。

    他明白了电子表是如何根据深度和时间,实时计算他体内16个不同“组织间室”的氮气饱和度。

    并为他规划出安全的免减压停留时间和上升速度,这解决了“物理”层面的危险。

    紧接着,他的目光转向了氮气的另一个面孔,氮醉。那个被称为“深渊的狂喜”的魔鬼。

    “马丁定律……”他看着教材上的描述,“每下潜10米,氮气的麻醉效应大约相当于喝下一杯马丁尼酒。”

    “当深度超过30米时,大部分潜水员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

    教材上列举了氮醉的典型症状:欣快感、反应迟钝、判断力下降、出现幻觉,甚至会做出极其愚蠢和危险的行为,比如把调节器从嘴里拿出来,分享给水里的鱼。

    “原来如此,”林予安的眼中闪过一丝明悟,“如果说减压病是潜水后才发作的慢性毒药,那氮醉就是潜水过程中随时可能让你丧命的迷幻剂。”

    他立刻将这个概念与自己的情况进行对比。

    他拥有远超常人的精神力和意志力,在荒野中面对严酷环境和心理压力时都能保持绝对的冷静。

    “我的精神抗性,能否抵抗高压氮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性麻醉?”他在脑中提出了一个假设。

    “这种麻醉效应,更多是作用于神经突触的信号传递,而非单纯的心理作用。再强的意志力,恐怕也无法完全豁免。”

    “最好的应对方式,不是对抗,而是识别与控制。”

    他将教材中应对氮醉的方法牢记在心。

    保持冷静,专注于简单的任务(如检查仪表),发现症状,立刻上升较浅的深度,直到症状消失。

    他甚至开始思考,如果在深潜时同伴出现了氮醉症状,自己应该如何安全地引导她上升,而不是强行将她拖拽上去。

    将氮气的物理性危险(减压病)和生理性麻醉(氮醉)都彻底研究透彻后,林予安才真正理解了水肺潜水这项运动的严肃性。

    它不仅仅是装备和技巧,更是一门关于物理,生理和心理控制的综合科学。

    不到两个小时,这本近两百页的教材,已经被他彻底“吃透”。

    不仅记住了所有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他理解了每一个规则背后的物理和生理学原理,并将它们整合成了一个知识体系。

    他甚至根据教材内容,为明天瑞雯可能进行的技巧教学,提前在脑海中预演了几十遍。

    面镜排水、调节器寻回、有控制式紧急游泳上升(CESA)……每一个动作的步骤和要点,都已烂熟于心。

    在这片远离陆地的深邃大海上,林予安仅用了一顿饭后的时间,就完成了对另一个蓝色世界的理论征服。

    现在,他只需要等待一个机会,将这些理论,变成真正的肌肉记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