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共振频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共振频率 (第1/3页)

    “星海杯”数学与音乐融合创新挑战赛的决赛现场,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昂贵木材漆面和紧张的汗水混合的奇特气味。穹顶高耸的艺术馆中央大厅被临时改造成了赛场,柔和的射灯聚焦在中央巨大的环形操作台上。五支决赛队伍严阵以待,操作台上堆满了连接线、传感器、笔记本电脑,甚至还有几件小型便携乐器。

    云落站在属于“夜莺”队(一个临时拼凑、带着自嘲意味的队名)的操作台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凉的钛合金台面。她能清晰地感觉到,仅仅三步之外,蒋耀的存在像一块散发着绝对零度寒气的坚冰。自档案室那晚后,十八个小时过去了,他们之间没有说过一个字。志愿表篡改的阴影,叠加着蒋耀眼中那深不见底的、混杂着震惊、痛苦和某种她无法解读的疏离,构筑了一道无形的、令人窒息的屏障。合作?在这样刺骨的沉默里?

    “各位选手请注意!”主持人清亮的声音通过环绕音响响彻大厅,“决赛题目已解锁!请查看操作台中央屏幕!”

    巨大的环形屏幕瞬间亮起,浮现出复杂的三维结构图——一座微缩的、布满精密机械齿轮和复杂声学管道的“艺术馆保险库”模型。题目说明紧随其后:

    > **目标:** 利用声波共振原理,激活保险库核心的“共鸣之芯”,解除其三重声波密码锁。

    > **限制:**

    > 1. 禁止物理接触保险库模型核心区域(红色警戒线内)。

    > 2. 必须同时生成并精确控制**三种**不同频率的声波,并在**同一时刻**达到预设共振峰值(由传感器实时反馈)。

    > 3. 声波生成方式不限(乐器、电子合成、人声等),但需体现数学建模与音乐表达的**融合创新**。

    > **时间:** 45分钟。

    大厅里瞬间响起一片倒吸冷气声和压抑的惊呼。三重声波!精确同步!还要体现融合创新!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蒋耀的目光像冰冷的探针,瞬间锁定了屏幕上的三维模型和频率参数。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排除干扰,提取核心变量。三重锁…频率分别为 f1=256Hz (标准中央C音基频),f2=384Hz (f1的纯五度音程,3/2倍频),f3=512Hz (f1的纯八度音程,2倍频)。关键点在于**相位同步**与**衰减补偿**,尤其是当声波穿过模型中那些模拟不同材质的声学管道时,衰减系数各不相同……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冰冷的操作台上划动,仿佛在无形的空气中书写着微分方程。

    云落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忽略身边那令人窒息的寒流。她的目光穿透复杂的机械结构,落在了那些模拟声学管道的布局上。长笛?不行,泛音控制不够精准。电子合成?缺乏音乐灵魂……她的手指下意识地在空中虚按,仿佛面前有一架无形的钢琴。母亲的声音碎片般闪过脑海:“声波是流动的几何,落落…频率是点,振幅是线,和声是面…” 她的目光落在操作台角落一台蒙尘的、老式教堂管风琴音色模拟器上。就是它!管风琴的复音性和浑厚的基频穿透力,配合精准的踏板控制,或许能……

    “我需要那台管风琴模拟器。”云落的声音干涩,打破了两人之间长达十八小时的死寂,但目光依旧死死盯着屏幕,没有看蒋耀一眼,“还有,给我模型声学管道的材质参数和长度数据。立刻。”

    蒋耀的动作有瞬间的凝滞。那冰冷的、带着命令口吻的声音像针一样刺了他一下。他猛地转头看向她,眼底压抑的暗涌几乎要冲破冰层。他想质问,想撕裂这虚假的合作面具,想让她解释那被篡改的志愿表背后到底还藏着多少云家的算计,想问她是否知道“托孤”的真相……但他看到了云落紧绷的下颌线,看到她按在操作台上指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