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83章 曙光到来的高能激光试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83章 曙光到来的高能激光试验 (第3/3页)

,声音压低了些,带着点长者的推心置腹:

    “上面……其实也有领导私下跟我说过一句,‘这文艺创作的热度带偏到别处就不好了’,点到,即止,你这次反应快,做得对,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洛珞闻言不易察觉地松了口气,仿佛卸下一点无形的重量。

    无论怎么说上面都是一片好心,他这说下就下的,好像有点“不识好歹”一样,但好在电影下映的决定最终没有引来高层的批评,反而隐含着默许——看来宣传部的高层应该也反应过来他所担心的事了。

    “那就好,我也省心了,还是这堆数据模型,看着踏实。”

    他下巴朝桌上小山似的演算稿呶了呶,眼底那点技术狂人式的纯粹光芒重新亮了起来。。

    这时,桌上那部造型简洁却带着军用加固痕迹的保密通讯终端突然亮起幽蓝的指示灯,发出轻微的蜂鸣。

    屏幕上自动浮现一行字:

    “星火超算节点四:场域囚牢新一批耦合参数计算结果已就绪,安全等级:β,请尽快复核。”

    洛珞立刻放下茶杯,神色瞬间切换回指挥官状态,专注而锐利。

    张云超默契地站起身:

    “行了,你的时间宝贵我就不多耽误了,数据要紧!”

    他目光扫过那台保密终端,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赞许与沉重——他太明白这小小终端背后牵系着多大的国运分量。

    张云超走到门口,又停下脚步:

    “对了,等‘夸父’真把太阳点着那天,你要想再拍个纪录片,我替你递报告!”

    洛珞只来得及抬头对他飞快地扯了下嘴角,算是笑过回应。

    门无声地关上,办公室里只剩计算机风扇低沉的嗡鸣。

    他拿起专用密钥卡,在终端识别槽划过,“滴”一声轻响,加密屏幕亮起,瞬间被复杂得令人眼晕的磁流体耦合计算图所占据。

    所有属于外界的热闹喧嚣,都被这高度保密的屏幕隔绝在外。

    ……

    合肥基地高能激光所地下三层,神光-III升级装置的环形靶室泛着金属冷光。

    洛珞隔着防辐射观察窗凝视内部,十六组激光束管道如同青铜巨弩对准中央悬空的球形靶舱。

    过去三个月,“夸父工程”卡在了惯性约束最关键的激光点火环节。

    “第七轮全能量辐照试验失败。”

    魏晓峰拿着刚打印的数据报告,纸沿被攥得发皱:

    “X光辐射温度曲线在8千电子伏就出现断崖,内爆对称性崩溃…老陈的靶球表面光斑分布标准差又超标了。”

    陈光华疲惫地揉着太阳穴:

    “我们调整了所有束间能量平衡算法,但等离子体形成的自生磁场总干扰激光传输路径…”

    这位激光系统负责人指着靶室旁三米高的控制柜:

    “传统光学补偿的响应速度追不上皮秒级的磁场扰动。”

    洛珞的目光扫过实时监控屏上跳变的参数,脑中划过系统面板里仅剩的几百积分。

    之前他用【流形重构】优化超导磁体的多场耦合模型时,就预见到激光点火这个终极门槛。

    “暂停物理实验,启动数字化点火推演。”

    洛珞突然转身:

    “陈教授,把过去七次失败的全套诊断数据给我,特别是中子活化示踪层的断层扫描图。”

    随后看向魏晓峰:

    “老魏,星火超算的磁流体模型需要更高精度,把你们上次磁笼边缘的量子干涉观测数据整合进去。”

    连续七十二小时,推演室成了光的世界,墙壁贴满三维辐射输运模型图,洛珞站在中央,指尖划过屏幕上的影像——那是基于真实等离子体物理构建的激光-靶丸作用模拟系统。

    金色粒子流代表2MJ激光束,紫色涡旋是锂铅蒸汽云,而球心处象征氘氚燃料的区域正呈现危险的扭曲。

    “问题在这里。”

    洛珞突然定格影像,指尖点在靶球赤道附近几道微弱的光流漩涡上:

    “传统辐射流体力学模型忽略了超热电子二次激发效应。当激光强度超过10W/cm时,产生的快电子在靶材密度梯度区发生反常输运”

    李卫国骤然醒悟:

    “就像托卡马克里的逃逸电子?但惯性约束靶丸尺寸太小…”

    “所以需要更底层的粒子尺度建模。”

    洛珞闭上眼,心神沉浸在系统空间内,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悄然启动了【流形重构】,淡蓝色光纹在视网膜上流淌。

    【积分需求:706】

    终于够了!

    洛珞嘴角微微翘起,要是再不够,他可就真的接着出去演戏了。

    现在看来似乎是用不着了。

    “使用!”

    伴随着他心念一动。

    积分值开始飞降,重塑材料本构方程的场景重现——但这次是更复杂的量子动理学方程与辐射输运方程的耦合问题。

    剩余积分:800、500、300、92!

    全息影像骤然暴闪,微观粒子流具现为蜂巢状网格。

    系统道具将传统需要百万CPU小时的模拟压缩进神经感知时空,洛珞如穿越微观宇宙的旅者,目睹高能电子在锂铅蒸气中拉出的螺旋轨迹,在铍铜合金壳层激发的X射线暴……

    “磁流体模型里缺了非局域热传导修正项。”

    洛珞突然睁眼,粒子洪流在瞳孔深处尚未褪尽:

    “陈教授,立即重新设计靶球结构:外层铍壳增加氦填充微胶囊,中段掺杂铬离子抑制快电子流,最内层DT冰用非对称金涂层…”

    陈光华倒抽冷气:

    “但金涂层的方位公差要求纳米级!”

    “所以我还要你们改造光束排布。”

    洛珞快速勾勒新的阵列拓扑:

    “将十六束激光改为三重角度入射,利用等离子体自聚焦效应补偿磁场扰动……”

    墙上的光束路径图开始旋转重构,形成类似神经元突触的复杂网络。

    十五天后,改良型氘氚靶球在液氦环境中旋转悬浮。

    激光阵列亮起的瞬间,示波器上的辐射温度曲线冲破10keV阈值。

    靶室中央爆发比太阳亮千倍的白光,中子计数器发出暴雨般的鸣响——5.7×10中子/秒!远高于国际惯性约束点火基准线。

    陈光华看着监视屏上完美对称的内爆影像,喉头滚动:

    “激光能量沉积效率达17%超过国家点火装置历史最高值三个百分点!”

    数据还在攀升,磁探针捕捉到持续200皮秒的α粒子自加热特征信号。

    洛珞轻轻触摸着观察窗上未散的光芒,卡在最后一个环节近乎半年之久的高能激光点火,终于浮现了曙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