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正式面向大众的小梅二代 (第2/3页)
在做相关的设计了,只是半年前才正式完成,开始测试而已,如今也算是测试的差不多了。”
洛珞再次解释道。
尽管这个说辞同样也很脱离实际,也就是半年的团队研发时间没变,只是之前你一个人埋头设计了两三年?
关键别人不清楚,张云超还不了解吗,之前洛珞一门心思扑在核聚变上,都累成什么样子了,哪里来的时间搞什么人工智能,满打满算也就是拍完《源代码》到筹备《流浪地球》之间的半年时间罢了。
即便加上这段时间……也还是很没有说服力啊。
好在之前洛珞已经做出来那么多不可思议的研究,不就是多一个人工智能嘛,他早就适应的差不多……个鬼啊。
即便你是洛珞,这研发进度也快的太离谱了吧。
不过对此张云超却没有丝毫的怀疑,因为这种完全不依赖团队设计实验,只是领导者独自一个人完成设计开发,然后一经团队接手,就各种顺风顺水,按照设计方案来做几乎没有太大的错漏的情况……他实在是太眼熟了。
从长征三号、五号,到纳米集群项目尘埃之怒,再到前不久完成的夸父工程,每一项都是如此。
洛珞总是能不经过任何实验和团队的帮助,单纯凭借一个人的埋头钻研,就能拿出一份方向几乎正确的设计方案来。
这时候哪怕他本人不参与,哪怕项目负责人上面放一头猪上去,恐怕都很难失败。
其中夸父工程已经是波折最多的了,但前期的试验也不过一年多就完成了,这个情况仅仅是说出来别说他们,就连那些国际上的情报专家估计都当假的处理了,还一个劲的暗讽他们的保密工作做得好呢,让他们自己都无言以对。
好像无论承认哪一种……都还挺值得骄傲的。
当然了,在他看来这种事也就只有洛珞能干出来了。
所以,他更关心的是下一个问题。
“洛珞,这东西……你,有什么打算?”
洛珞似乎早有预料,脸上没有丝毫炫耀的得意,反而带着一种深远的考量。
他收起测试用的手机,神情认真:
“技术成熟到这一步,就不能只锁在实验室里了。我们已经在准备商用了。”
“商用?”
张云超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
“步子是不是太大了?这东西潜力无穷,一旦公开……”
“正因为潜力无穷,才要及早融入主流。”
洛珞接过话,解释道:
“时光的第二代智能手机,最快下季度就会上市,它将首次内置这个经过优化的‘智能助手’。”
“现在的手机?”
张云超下意识提出了最实际的疑问,这正是当下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
“就现在的手机算力,塞得下它?塞进去能用?”
不是他看轻洛珞和时光科技,而是当前的所有旗舰智能手机都做不到吧。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芯片性能与内存和洛珞前世印象中的相比,差距巨大。
洛珞给出了符合当前技术背景的严谨答案:
“当然塞不下,不过手机上运行的只是一个精巧的前端交互界面,所有复杂的逻辑运算、自然语言理解、内容生成,都在北仑的数据中心里完成。”
他进一步描绘着应用场景:
“未来的用户只需要按下手机上的专属按键,对着手机说出指令,比如‘查询今天的天气’、‘设置明早的闹钟’、‘找一家附近的川菜馆’,或者像刚才那样,简单说‘帮我写个会议开场白’,语音通过网络传输到北仑超算中心,在那里处理完,再将结果文本或语音反馈回手机。”
洛珞强调道:
“在初期,它主要体现在语音操作手机基础功能,如闹钟、提醒、通讯录查找的便利性上,以及快速信息检索整合和简单的文本草拟辅助,类似刚才的发言稿初稿,目标是先让智能助手的‘概念’落地,成为手机的一个实用工具。”
张云超默默听着,脑海中飞速运转。
对于洛珞的话他当然不会有丝毫的怀疑,也就是功能上,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
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问题,人工智能的突破往往伴随巨大的技术风险——不可控的行为、潜在的逻辑漏洞、安全后门风险。
“这‘核心协议’的开发路径是否清晰可控?是否存在外部技术依赖或未知风险?”
张云超开口问道。
虽说产品或者软件上架前,运行的底层逻辑肯定要经过专家审核,但当某样科技成果超越时代太多,审查也未必能有什么作用,尤其这还是洛珞的手笔。
因此张云超也没有遮掩,直接开门见山的问了出来,相比于那些所谓的专家审查,他倒是更相信洛珞自己的回答。
“放心,我们的开发路径记录完整,每一行关键代码都有可追溯的独立研发日志,有我们自己的理论基础支撑,不存在对任何已知国外开源框架或商业技术的直接依赖,更没有所谓的‘暗门’或未声明的外部模块嵌入。”
“而且核心协议本身是一个经过极度精简和优化的‘种子’。我们将其封装在专用固件模块中,物理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