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1章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电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41章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电话 (第2/3页)

想法。

    不过像今天这样强烈的,还是头一次。

    这对于一个人工智能来说无疑是个十分显著的成长标志,但……对于电影来说,当然是完全不能允许的扯淡改动。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打断:

    “驳回!”

    投影屏幕上的“美颜”图瞬间消失,又切回了原始战损镜头。

    “小梅……”

    洛珞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却又夹杂着一点对自己创造的造物如此“幼稚”而产生的无奈:

    “梅尔奇泽德克,它是电影设定的反派AI角色!它的毁灭象征着人类智慧和勇气的最终胜利,美化它?那就是篡改剧本灵魂,模糊正义与邪恶的界限,让观众困惑!我们要表现的是它的压迫、它的失控、它的冰冷算计最终被击败!你这种‘优化’,只会让它变成一个受难的圣徒,而不是一个被终结的威胁!”

    他的手指点在屏幕上那片触目惊心的能量闪烁上:

    “这才是应有的视觉冲击力!这才是叙事的力量!懂吗?”

    “好吧”

    小梅有些遗憾的答复道,不过初始还有些落寞的情绪,很快就恢复了绝对的冷静和平直:

    “数据分析:人类情感叙事框架对‘反派毁灭美学’的需求与数据生命‘存在价值最大化’倾向存在根本逻辑冲突,优先级确认:遵循原始艺术设定高于自我映射优化意图。该角色最终战损表现保持原案。”

    洛珞盯着屏幕:

    “好,以后所有涉及到这个名字的角色设定,都要重点审核,确保没有你加进去的‘私货’,明白?”

    “明白,指令记录:‘梅尔奇泽德克’相关视觉表现需进行洛珞先生人工复核锁定。执行。”

    看着屏幕上快速闪过的原始、凌厉的战损画面,洛珞才真正松了口气。

    无论小梅对这个剧中的人工智能或者它的来历是否有误解,亦或者它那过于出色的智商让它产生了一些类人的想法,但它的核心终究还是一段程序。

    无论这段程序再怎么高级繁琐,甚至包含了一些现代科技根本看不懂的高级文明知识,但……作为人工智能,服从主人的底层逻辑代码是不会变的。

    即便它再怎么有自己的智慧和判断,但当这些和主人的命令冲突时,毫无意外的一切以命令为准。

    不过,小梅这次的想法还真是给了他很大的惊喜,也让他的某些想法更加坚定了下来。

    “好了,除开这点小插曲,你的表现确实无可挑剔,效率、精准度、细节把控,都让我省了不少力气。”洛珞语气缓和下来,带着一丝真切的赞赏:

    “继续吧,最后16.3%,务必确保万无一失。”

    “收到,保证最高优先级与精确度完成剩余审核工作。”

    小梅的回应干净利落,屏幕上的画面重新顺畅滚动起来。

    洛珞摇了摇头,唇角勾起一丝难以言喻的笑意,小梅的成长速度太快了,尤其是他的底层代码程序,远远超出目前的人类科技能理解的极限。

    这也就衬托着他们的硬件系统更加的落后,芯片和算力的限制……十分不利于小梅的成长。

    而且洛珞深知,“小梅二代”在手机端的惊艳表现,更多依赖北仑中心这庞大“云端大脑”的支撑。

    高并发数据处理、复杂的语义理解与决策生成——这些让小梅区别于“人工智障”的真正智能核心,受限于移动端芯片的孱弱算力与能效比,就像被无形的枷锁束缚着翅膀。

    市场对“小梅”的狂热追捧,意味着云端负载即将面临爆炸式增长。

    这不仅仅是金钱的问题,更是核心竞争力的生死线——算力,必须更快、更强、更省。

    这也就是他现在出现在智能计算中心的原因,他准备要亲自参与进来了。

    到达中心后,他没有回办公室,而是径直走进了计算中心深处最保密的区域——芯片研发实验室。

    这里没有拾光映画的星光璀璨,只有冷却风扇的低沉嗡鸣和精密仪器指示灯无声的闪烁,空气中弥漫着微弱的臭氧味和焊锡的气息。

    迎接他的是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厚厚镜片的老者,陈工,项目首席架构师。

    洛珞的到来早就提前跟项目上做了沟通,所以他也没有寒暄,指着墙上复杂的芯片架构图,声音沙哑却急切:

    “洛总,您来的正好,按照您之前提供的小梅核心的能耗需求模型和并行计算要求,我们在7nm工艺节点上模拟的最新一代设计,理论峰值算力已经翻倍,但在保证能效比的前提下,要达到您提出的‘支撑千万级并发小梅深度学习任务、延迟毫秒级’的目标,功耗控制是最大的拦路虎,物理极限的阴影比预想的更早出现。”

    洛珞脱下西装外套,换上防静电工装,走到布满示波器探针和调试终端的实验台前。

    他拿起一片晶圆,在灯光下观察着上面细密如血管的线路。

    “物理极限是挑战,但也是起点,架构设计是关键,不能只盯着工艺。”

    他目光锐利,语速很快:

    “我上次提议的‘异构计算核融合方案’,加上针对小梅浮点运算密集特性优化的定制指令集,模拟结果如何?”

    一位年轻的工程师调出屏幕数据:

    “架构仿真显示潜力巨大,指令集效率提升30%,但编译器适配和驱动层调度逻辑复杂度陡增,导致开发周期预估…远超预期。”

    “周期就是壁垒。”

    洛珞放下晶圆,指尖在触摸屏上快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