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先行者的加冕 (第2/3页)
东半岛东端,威海荣成沿海,环渤海经济圈能源缺口大,京都、津城的工业负荷连年攀升,荣成地势高亢,远离地震带,台风影响弱于南方。”
“海岸线长,冷却水取用不愁,土地闲置率较高,实用角度,这里电网骨干网密布,接入容易,还能辐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第三站,四川盆地腹地,乐山至宜宾沿江带,西部大开发是国策,但能源传输损耗是痛点——四川水电虽丰,却受季节制约,聚变堆建于此,可直供成渝经济区,支撑‘西电东送’。”
“安全上,避开龙门山断裂带,选址江岸高地,防洪无忧;长江水源保障冷却,且人口密度适中,实用方面,这里工业基础好,三线建设遗产可用,土地成本低。”
总的来说,伶仃洋区域的冷却管道已优化布局,荣成沿海的防护方案完成材料升级,乐山至宜宾沿江带的电网接入点也重新勘定……
每个环节都经过总工团队反复论证,文件上签满了各个项目负责人和工程师们的确认章。
张云超稍顿,翻动文件:
“筹备进度已全面提速,三个项目均进入详细设计阶段,环评和地勘报告已通过发改委初审,洛教授更是亲力亲为——就在昨天,他已亲自动身巡查这三个基地,参与到筹备设计当中。”
是的,这就是今天他在这里汇报工作,而不是作为总设计师的洛珞的原因。
虽然对于后续的规划,尤其是一些专业角度,他未必能完美的回答领导的疑惑,但……那边的三个整装待发的基地,更加离不开洛珞,而且绝对没有第二个能替代的人。
这不是单纯的能力和学识的问题。
那些跟着洛珞从盘古堆到伏羲堆,从实验基地到聚变堆建造,一路参与过来的人未必不能做这个判断,甚至有些人待在基地的时间比洛珞还要长。
副总师魏晓峰,洛珞半卸任状态时,伏羲堆一直是他来主持大局。
总工程师和赵守礼和副总工王世峰更是两名资深的聚变工程师,对很多现场情况的判断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但……即便他们加在一起也……
“洛教授怎么说?”
领导闻言顿时一脸正色的问道,神情中不禁闪过一丝期待。
“他改进了伶仃洋的海水循环泵组流量参数,重审了荣成的抗腐蚀合金厚度指标,还调整了乐宜沿江带地震缓冲层的分布式结构。”
张云超拿出电子设备,屏幕上闪过一串龙飞凤舞的电子签名——那是洛珞用触控笔批注的痕迹,朱红色的标记像手术刀般精准切入图纸要害。
室内陷入短暂的沉寂。
窗外枯枝挂着残雪,领导的目光扫过桌角堆积如山的会议纪要——那是十二次专项会议、三百七十九名顶尖工程师共同签署的可行性报告。
但此刻那些签名仿佛褪了色,只有电子屏里那道朱红笔迹灼灼生辉。
“他最终结论是什么?”
声音沉得像压实的雪。
张云超迎向那道目光,清晰复述洛珞的原话:
“三处选址具备不可替代的战略互补性,技术方案已规避潜在风险链。”
他顿了顿,补充道:
“教授特别强调,珠江口与荣成的双沿海布局能对冲极端天气对电网的冲击,而乐宜堆将成西部能源定锚。”
此话一出,领导紧绷的肩线骤然松弛,身体深深陷进沙发。
他端起茶水啜饮一口,眼中不禁闪过一丝动容:
“太好了,既然洛教授拍了板,那后续的建设工作就尽快推进吧,我们现在也不需要再隐藏什么了,只管全力建设,争取两年时间搞定三座聚变堆……”
领导下着最终的建设命令。
“明白!”
张云超郑重的回答道。
同时心里不禁暗道了一声:
“果然。”
这就是洛珞如今实力最好的体现。
明明那份方案策划书上有着上百个负责人的联袂签名同意,但到头来领导想要看的,还是只有洛教授一个人的判断。
事实上又何止是领导,包括他在内,科工委、能源局……大大小小的负责人,其实都在等待着洛珞的意见,然后才能迫不及待的动工。
其实真要说起来,洛珞对那几个方案计划书的调整其实微乎其微,也没有什么太高级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