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68章 盘古勋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68章 盘古勋章 (第1/3页)

    “下面进行大会第一项,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奖环节。”

    大会刚一开始便是顶峰,直接开启了最高奖的颁发。

    大会堂穹顶之下,水晶吊灯的光芒将恢弘的会场映照得庄严而辉煌,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檀香、崭新西装布料以及岁月沉淀下的书卷气的独特气息。

    台下,最前排的席位汇聚着华国科学界的泰山北斗,当然也包括洛珞……甚至他才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

    因为他们大多已是银丝覆额,脸上的皱纹如同智慧的沟壑,记录着数十年、甚至半个世纪在各自领域筚路蓝缕的奋斗。

    他们穿着熨帖的中山装或深色西装,胸前的代表证随着呼吸微微起伏。

    整个第一排都找不出一位年龄低于六十岁的学者或官员,甚至放眼全场也只有洛珞和刘艺菲两个年轻人,除此之外年纪最低的是一个华科院42岁年轻的正教授。

    目光交汇间,是彼此了然于心的默契与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这便是每年大会最常见的底色——白发攒动,功勋排队。

    往年,这象征着国家科技最高荣誉的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重量级奖项,其归属往往伴随着激烈的讨论与漫长的权衡。

    成果固然重要,但有时也需要考虑一位为共和国科研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科学家,那份沉甸甸的“排队”资格。

    毕竟,许多奠基性的工作,需要时间验证其深远影响;许多默默耕耘的大家,其综合贡献也需纳入考量。

    评审委员会的讨论室里,时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赵老的成果意义重大,他身体不太好,快八十了,是不是该轮到他了?”

    “张院士的项目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他排了快十年了,这次机会难得。”

    “排队”是现实的平衡,是岁月积累下的一种集体尊重,也是确保那些在漫长科研生涯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终获认可的机制。

    获奖名单揭晓时,掌声雷动中,总有几位老教授眼中闪烁着欣慰的泪光,也总有未能如愿的老科学家,在台下微微颔首,将一丝遗憾掩于平静之下,来年再等。

    然而,今年的会场气氛,却与往年截然不同。

    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容置疑的共识在无声中弥漫。

    当主持人洪亮的声音宣布:

    “本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洛珞教授!”时,响起的掌声不再是单纯的庆贺,而是山呼海啸般的崇敬与震撼。

    没有一丝意外,没有半句非议。

    所有的目光,无论来自白发苍苍的院士,还是年富力强的中坚,都聚焦在从嘉宾席从容起身的那个年轻身影上。

    他身形挺拔,眉宇间带着科研人特有的专注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却清澈锐利,仿佛能洞见未来。

    与台下众多获奖者的饱经风霜相比,他年轻的过分。

    “排了十几年队”?“年纪很大”?这些往年评奖时或明或暗的考量因素,在今年洛珞的名字面前,瞬间失去了任何分量,变得苍白无力,甚至显得不合时宜。

    原因只有一个:他的贡献已经到了无需赘述,就已经无可争议的程度,且早已深刻改变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轨迹。

    他领导的团队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盘古堆”。

    我们无需再重复夸父工程是多么的伟大,伏羲堆对于全华国乃至全世界人类的贡献,即便抛开那近乎无限能源的深远意义,电价大幅下降的成本等,单从项目本身出发,这也是个伟大的工程。

    盘古堆的成功,是一个庞大的、划时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系统性工程奇迹。

    它涉及理论物理、材料科学、超导技术、人工智能、系统工程等众多领域的巅峰突破,其技术体系的复杂性和先进性,已与追赶者形成了难以逾越的“代差”。

    它带来的影响是立竿见影、惠及亿万国民、震动全球格局的。

    在这样一座由洛珞亲手铸造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