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4章 星锻领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64章 星锻领崛起 (第1/3页)

    星锻领绝大多数流民工人如今不再为生存所困。

    他们有吃、有穿、有热水洗身,有清楚而明确的工作安排。

    因为路易斯以“生存优先”为理念,逐步建立了以班组责任制、按绩效奖励为核心的运作系统。

    矿工不再是被驱使着埋头苦干的奴隶,而是拥有身份、有规矩、有保障的生产者。

    与此同时,炁脉石正源源不断地从井下滑轨中运送而来。

    第一道拣矿线上的工人已经熟练分拣、处理矿石。

    那些带着微光的苍蓝矿石被分门别类堆放在有标号的料架上,部分已送往试验炉工坊,准备提纯。

    剩余原矿也开始慢慢积压起来,像是等待烈火点燃的引信。

    整个运输体系的运转近乎完美。

    通向各矿区与主加工站的雪角牛车道、滑轨通路、冬季缓坡路径,都在过去几个月内被全面铺建。

    特殊石材铺面、驯化雪角牛运队、路标导引与夜间光符照明同步投入,确保即便大雪封山,也能保持通畅运行。

    这不仅使得井下物资得以迅速转运,也为后续的大宗设备、建筑材料、炼金基座、高温熔炉等进驻提供了运输通道。

    当然挖出的只是原石,距离真正“使用”还有极远的距离。

    炁脉石不同于普通矿石,它本身便携带极高的魔能与活性结构,未经处理就投入使用,不仅浪费,更可能引发不稳定反应。

    而在星锻领最初踏入这片冻原时,这里连一座像样的熔炉都没有。

    没有厂房,没有流水线,甚至连房子都寥寥无几。

    这一切都得从零搭起来。

    于是路易斯根据每日情报系统,最为合理地绘制了第一期工业规划图。

    它背后套用的,是他前世熟悉的工业分区模型。

    通风流线、分区安全、物资循环,乃至工人食堂与洗浴区的布局,全都计算得清清楚楚。

    选址在矿井东南侧一块地形平缓、靠近水源与主道的缓坡平台上。这里离主矿口不过五里,既便于运矿,也易于守卫。

    开工不到两个月,一片初具规模的冶炼与炼金工业区便拔地而起。

    五座主厂房一字排开,是整个工业区的核心心肺。

    首先是矿石筛分线,这是工业区的第一环节,每日井下送上来的原矿首先汇入此处。

    厂内配有一整条自动式振筛轨道,由雪角牛轨道直送入内。

    是原矿筛分站,矿车送来的炁脉石直接倾倒入粗筛平台,由震动筛与人工分拣配合,将石屑、泥土与有价值的矿石分离。

    风干棚后方架设简易通风槽道,利用冬季冷风和人工鼓风,风干潮湿的矿块,避免水分干扰后续点燃效率或储存。

    第二、三、四主厂是主炉区,设有三座大炉。

    其实就是粗砌的裂解炉,结构类似地球上的焦炉。

    这些炉灶并不提炼纯晶,而是以“炽烧、碾碎、筛选”的方式,将炁脉石中杂质烧掉,留下高能炁渣与中等纯度的燃烧块。

    经过分级后,分别送往储能站、铸铁炉或即将启用的蒸汽驱动系统。

    炉体采用了双层石砌结构,夹层灌注岩沙加铁渣,保证高温保热不外泄。

    每座炉子均设余热排风道,将尾气引至风口处排放或用于加热水房。

    第五主厂则是类似能源分装厂,负责将高能块分类储存,并以铁箱封存、防潮包布打包。

    炁脉石虽不剧毒,但其微弱能场长期裸露会干扰生物方向感,甚至让人头晕,因此这里有明确分级封装制度。

    七座附属工棚分布在主厂区四周,虽然并不是必须的厂房,但是也分别承担工具修理、冷却水池、工人饮食、临时寝舍、医务间和储矿仓等功能。

    目前该能源区已动员超四千名工匠与技师,实行三班轮值制度,每日可处理炁脉石近五十吨,产出十余吨标准燃块。

    虽然听起来已然成规有序,但这套系其实统并非高端。

    甚至粗看之下,全是铁皮包木架、粗绳牵牛车、柴堆火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