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人才返乡,集资建房 (第1/3页)
老宋吧嗒着烟袋锅子:"还能为啥?这是他的根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那咱们就不能让这些叶子,烂在地里。"
林东下了决心,
"明天开会,商量怎么安置这些人。房子不够就盖,钱不够就挣。总不能让想回家的孩子,连个窝都没有。"
第二天,大队里坐满了人。
老村长、生产队长、技术骨干,能来的都来了。
林东把那些信摊在桌上:
"乡亲们都看看,这是咱们靠山屯在外面的孩子写的。他们想回来,咱们怎么办?"
场面一下子静了。
半晌,老支书开口了:
"我记得陈国庆,瘦瘦小小的,考大学那年,他家卖了家里唯一的猪,给他凑学费。现在人家要回来,咱不能寒了人家的心。"
"可是老支书,"会计老宋还是那句话,"咱们拿什么安置?总不能画饼充饥吧?"
这时,坐在角落里的李铁柱站起来了。
他是村里的技术能手,去年刚从部队退伍回来:
"我有个想法。咱可以先把旧仓库改造一下,隔成单间,虽然简陋点,但能遮风挡雨。”
“吃饭就在大食堂,反正也有食堂了。至于工作,有技术的搞技术,有文化的搞管理,实在不行先跟老师傅学。"
"铁柱这想法行。"
另一个队长附和,
"当年咱们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苦是苦点,但总比在外面飘着强。"
讨论渐渐热烈起来,有人提议腾出几间办公室,
有人说可以几家合伙盖房,还有人提出可以让回来的大学生办夜校,教村里的年轻人技术。
林东听着大家的讨论,心里渐渐有了底。
靠山屯的乡亲们,嘴上说着困难,但没有一个人说不要这些孩子回来。
散会后,林东一个人留在大队里,开始起草回信。
"陈国庆同志:来信收到。靠山屯欢迎你回来。住处简陋,但有瓦遮头。工作会安排,工资按技术定。望早日归来。"
写完这封,他又写第二封,第三封......
窗外,夕阳西下,把整个靠山屯染成了金黄色。
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那是各家各户在准备晚饭。空气中飘着酸菜的味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