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归途与来路(续2) (第1/3页)
信写得很慢。
毛草灵几乎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这不是一封寻常的家书,而是她对过去十年,乃至对穿越前后两段人生的一次梳理与交代。
她首先感谢了毛大人(她始终无法在心里称其为“父亲”)当年的“庇护”与“筹谋”,承认若无当初被选择为和亲公主,便没有她后来的际遇。语气疏离而客气,保持着一位皇后对臣属应有的仪度。
接着,她笔锋一转,开始详细描述她在乞儿国这十年的生活。她没有过多渲染宫廷的奢华与帝王的宠爱,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她所参与、推动的种种变革上——新农具的推广如何让百姓免于饥馑,商市的设立如何活跃了经济、充盈了国库,慈幼局与惠民药堂如何救助孤寡病弱,她在几次天灾人祸中又是如何与皇帝、臣民共渡难关……她用平静而克制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不同于大唐想象中“蛮荒之地”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乞儿国。
她写道:“……此间十年,灵儿目睹荒原变沃野,贫瘠成富庶,百姓脸上渐露欢颜,非一人之功,乃上下同心,万民协力之果。灵儿身在其中,略尽绵薄,深感荣幸,亦觉责任重大。”
然后,她提到了耶律洪基。她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去形容他们的感情,只写道:“陛下待灵儿,以诚,以信,以重。朝堂之上,许灵儿参政议政;宫闱之内,与灵儿相敬如宾。更难得者,陛下胸怀宽广,纳灵儿之所谏,行利国利民之策。灵儿在此,非仅后宫之主,更为陛下之臂助,国家之臣工。此等信任与倚重,灵儿铭感五内。”
写到孩子们时,她的笔触才真正流露出属于母亲的柔软与骄傲,描述了他们的聪慧活泼,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健康成长,视这里为唯一的家园。
最后,她才触及核心问题——大唐皇帝的邀请与“国后夫人”之位。
她的语气变得愈发郑重和坚定:
“……唐皇陛下厚爱,许以国后夫人之尊位,灵儿诚惶诚恐,感激不尽。然,灵儿深思熟虑,窃以为不可受。”
“其一,灵儿嫁入乞儿国已十载,深受国恩,陛下信重,百姓爱戴。于此国运上升、百废待兴之际,灵儿若为一己之尊荣,弃陛下、弃子女、弃万千依赖灵儿之臣民于不顾,是为不忠、不义、不仁。灵儿虽出身唐土,然心已属乞儿国,此间有灵儿未尽之责,未竟之业,更有灵儿割舍不下之情。”
“其二,灵儿深知,唐皇陛下意在安抚邦交,彰显天朝恩德。然,灵儿若归,乞儿国上下必生震荡,陛下痛失臂助,百姓顿失所依,恐非唐皇陛下乐见。两国十年和睦,来之不易,若因灵儿去留而生嫌隙,乃至兵戎相见,灵儿万死难赎其罪。灵儿留于此,继续敦促两国睦邻友好,促进商旅往来,方为长久之道,亦是对唐皇陛下恩遇之最好回报。”
“故,灵儿斗胆,恳请父亲大人代为转奏唐皇陛下:灵儿感念圣恩,然乞儿国已是灵儿之根,灵儿愿长留于此,辅佐耶律陛下,继续为两国邦交、为天下苍生略尽绵力。‘国后夫人’之位,灵儿德薄能鲜,实不敢受。唯愿唐皇陛下体恤灵儿之苦衷,成全灵儿之心愿。”
写到这里,她停顿了许久,墨迹在笔端微微晕开。最终,她另起一行,以更私人的口吻添上了最后几句:
“……父亲大人,长安繁华,故土难离,灵儿亦常心生向往。然,人生在世,有所为,有所不为,亦有所必为。灵儿在此,已寻得此生归宿与价值。望父亲大人保重身体,勿以灵儿为念。他日若有机缘,灵儿或可携子女归宁,再叙天伦。”
落下最后一个字,她轻轻吹干墨迹,将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