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民心所向,情根深种 (第1/3页)
---
唐朝使臣带来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乞儿国的朝堂与后宫激起了千层浪。尽管皇帝赫连决与毛草灵有意控制消息的扩散,但“皇后娘娘或将应母国之召返回大唐”的风声,依旧如同长了翅膀般,迅速传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整个乞儿国蔓延。
一时间,一种无形的不安与恐慌,开始在市井街巷、田间地头悄然滋生。
这一日,毛草灵心绪烦乱,屏退了左右随从,只带着一个贴身侍女,身着寻常官宦家女子的服饰,乘着一顶不起眼的小轿,出了皇宫,想要在这她治理了十年的都城街道上走一走,让市井的烟火气,稍稍抚平内心的纷杂。
轿帘微掀,她望着窗外熟悉的景象。宽阔平整的朱雀大街,是她力排众议,耗费巨资改建的,如今车水马龙,商旅不绝;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吆喝声、议价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那些店铺的招牌,许多都采用了她引入的更为醒目的设计和材质。远处,由她提议并督建的大型公共水渠如同玉带般环绕着城市,确保了防火与民生用水。
这一切,都凝聚着她的心血,见证着她从那个初来乍到、战战兢兢的“假公主”,成长为如今深受爱戴、权倾后宫的皇后的历程。十年光阴,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似乎都浸染了她的气息。
然而,轿子行至西市口时,却不得不慢了下来。前方聚集了黑压压的一大片人群,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人声鼎沸,似乎发生了什么事情。
“前面怎么回事?”毛草灵微微蹙眉,轻声问轿外的侍女。
侍女探头望去,片刻后回来,脸上带着几分奇异的神色,低声道:“夫人,好像……好像都是些百姓,聚集在……立在街口的那块‘皇后劝农碑’下。”
“劝农碑?”毛草灵一怔。那是她登后位第三年,大力推广新式农具和耕作技术初见成效,国库粮仓充盈后,赫连决欣喜之下,命人竖立的一块石碑,上面刻录了她当时为了鼓励农耕而颁布的几条通俗易懂的谕令和一首她自己所作的五言诗。此碑立于这繁华市井,意在让往来商贾百姓都能看到皇后重农之心。
她示意轿夫将轿子停在人群外围不起眼的地方,自己则悄悄掀开轿帘一角,向外望去。
只见那块巨大的青石碑下,已然聚集了不下数百人。他们并非闹事的乱民,衣着打扮各异,有穿着粗布短打的贩夫走卒,有身着绸缎的商铺掌柜,有挎着菜篮的妇人,甚至还有几个须发皆白、拄着拐杖的老者。他们面容肃穆,眼神中带着一种急切和……恳求?
人群前方,一个看似德高望重的老儒生,正被众人推举出来。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对着皇宫的方向,深深一揖到地,然后用带着浓重口音,却异常清晰的声音高喊道:
“皇后娘娘!万不可弃我乞儿国百姓而去啊!”
这一声呼喊,如同点燃了引线,身后的人群顿时爆发出海啸般的附和声:
“娘娘!留下吧!”
“是啊娘娘!您走了,我们可怎么办?”
“是您让我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孩子能上学堂……”
“娘娘,乞儿国就是您的家啊!”
声浪一波高过一波,许多人情急之下,已然跪倒在地,朝着皇宫方向叩首。那场面,悲壮而感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