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八章:朝堂激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十八章:朝堂激辩 (第3/3页)

二,幽州大旱,饥民遍地,易子而食。是看着他们活活饿死,变成史书上一行冰冷的数字,还是用‘猪饲料’——用你们口中那米糠和豆粕混在一起做成的救命粮,让他们活下来?”

    他的声音陡然转冷,带着一股发自骨髓的寒意。

    “诸位大人高坐庙堂,锦衣玉食,可知民间疾苦?可知那观音土,根本就不能吃?若觉得有辱国体,当初城中百姓嗷嗷待哺之时,各位大人府上的粮食,为何不捐出来一石?朝廷的赈灾粮,为何迟迟不到?”

    礼部那名官员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姜恪的目光,最后落在了丞相魏徵的身上。

    他伸出了第三根手指。

    “第三,本王在幽州收的税,办的厂,赚的钱,是进了我姜恪自己的腰包,变成了我府中的金山银山,还是变成了士兵身上的铠甲、手中的兵器、城头的滚木礌石?是让本王夜夜笙歌,还是让三千虎豹骑能吃饱肚子,为国杀敌?”

    他向前踏出一步,甲胄铿锵作响。

    “幽州一战,本王未向朝廷要一兵一卒,未向国库要一两银钱,反而斩敌酋,俘敌将,大获全胜,扬我国威!保住了大嘉的北境门户!”

    他的声音,在这一刻,响彻了整个紫宸殿。

    “敢问诸位大人,本王,究竟何罪之有?”

    “难道在各位眼中,打输了,割地赔款,是理所应当?”

    “打赢了,守住了疆土,反而是罪过了吗?!”

    最后一句,已是声色俱厉,字字诛心!

    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之前那些慷慨激昂的文官,此刻一个个都成了哑巴。他们张着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他们可以谈论仁义道德,可以引经据典,却无法回答这三个最简单、最现实、最血淋淋的问题。

    因为每一个问题,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他们的脸上。

    就在这死一般的寂静中,一个粗豪的声音猛地炸响。

    大将军陈孟终于挣脱了同僚的拉扯,大步出列。他虎目圆睁,对着龙椅的方向,用尽全身力气吼道:

    “陛下!雍王殿下说得对!”

    “俺们武将,不懂那些之乎者也的大道理!”

    “俺们就知道,谁能守住咱大嘉的土地,谁能护住咱大嘉的百姓,谁能把那些蛮子的脑袋砍下来,谁就是功臣!”

    “能打胜仗,就是他娘的最大的功劳!”

    这粗鄙却有力的话语,打破了文官们营造出的道德困境。

    压力,再一次,回到了龙椅之上。

    嘉隆皇帝看着下方局势的逆转,看着一脸坦然、锋芒毕露的姜恪,又看了看面如土色、噤若寒蝉的文官集团。

    他那隐藏在冕旒后面的嘴角,似乎,微微动了一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