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0章 镇国公朱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30章 镇国公朱寿 (第2/3页)

?!”

    他猛地拍了一下龙椅扶手,发出“砰”的一声闷响,“要立下何等盖世奇功?是踏平了漠北王庭?抑或是……救驾之功,功高震主?!”最后四个字,他几乎是咬着牙根说出来的,眼神中的猜忌如同实质的寒冰。

    大殿内的空气瞬间又冷了几分。文官们噤若寒蝉,武将们也感到了那股无形的压力。凭空多出一个“镇”字头的国公,这背后的意味,细思极恐!这“朱寿”到底是谁?他凭什么?

    所有人的目光,都带着巨大的疑问和隐隐的不安,再次聚焦到那片幽蓝的天幕上,试图从那虚无缥缈的金色字迹和宣旨太监的余音中,找出这个神秘“镇国公”的蛛丝马迹。

    天幕带来的,不再是历史的警示,而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关于未来权力格局的巨大谜团!国公之位,已是人臣之极!凭空多出一个“镇”字头的国公,这背后的意味,细思极恐!

    徐达心头也是一凛。皇帝的目光让他压力倍增。他飞快地思索着,将可能的勋贵世家在脑中过了一遍,谨慎地开口,试图将这份“殊荣”引向别处:

    “上位,依臣愚见,这‘镇国公’朱寿……莫非是成国公朱能的后人?朱能将军当年随太宗(未来的朱棣)靖难,功勋卓著,其子孙蒙荫,再立新功,得封更高爵位,亦在情理之中。”

    他巧妙地点出了朱棣一系,暗示这新国公的出现,或许与燕王一脉的“未来”有关。

    徐达那句“成国公朱能后人”的猜测,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朱元璋心中只激起了短暂的涟漪,便迅速被一股更庞大、更阴沉的疑云所吞噬。

    他缓缓坐回冰冷的龙椅,那张饱经风霜、刻满威严的脸上,此刻却笼罩着一层浓重的阴霾。手指无意识地、一下又一下地敲击着坚硬的紫檀扶手,发出“笃…笃…笃…”的轻响,每一下都像敲在殿内群臣紧绷的心弦上。

    “朱能的后人……”朱元璋的声音低沉得如同地底涌出的寒风,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审视,“就算是他朱能的后人,立下再大的功劳,这封号……‘镇国公’……”

    他猛地抬起头,那双能洞穿人心的锐利眸子扫视着阶下肃立的勋贵们,目光如同冰冷的探照灯,在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凉国公蓝玉、长兴侯耿炳文等人脸上逐一停留。每一个被他目光扫过的人,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屏住了呼吸。

    “天德,”朱元璋的目光最终定格在徐达身上,语气带着一种近乎拷问的凝重,“还有你们,都跟咱打了一辈子仗,也见惯了前朝旧事。你们告诉咱,这国公的封号,真就只是个虚名吗?”

    不等众人回答,朱元璋猛地提高了声调,那声音里充满了开国帝王对权力规则的深刻洞察与本能警惕:

    “放屁!国公的封号,那是咱赐下去的!每一个字,那都是带着分量,带着讲究的!分着三六九等!压着气运命数!”他猛地一拍扶手,声震大殿:

    “你的魏国公!”他指向徐达,“‘魏’者,古之大国,根基深厚!还有文忠的曹国公,那是追思他爹咱的老哥(李文忠之父李贞),‘曹’亦是古国!冯胜的宋国公,‘宋’更是中原正朔!这些封号,那都是与国同休,位极人臣,一等一的尊荣!是咱对开国元勋的盖棺定论!”

    他的目光锐利如刀,转向蓝玉:“至于将来,蓝玉的凉国公!‘凉’是边陲之地!沐英那小子在云南,封的是黔国公,‘黔’更是偏远烟瘴!还有张玉的儿子张辅,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