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95章 李氏教子内阁辅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95章 李氏教子内阁辅政 (第1/3页)

    天幕流转,将洪武君臣的目光从嘉靖末年的惊涛骇浪,带向了一片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深水——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的紫禁城。

    奉天殿广场上,初春料峭的寒意还未完全散去,悬浮于夜空的光幕却映照出未来宫廷里一丝不苟的严苛。

    画面聚焦于一座清冷的宫殿,晨曦尚未撕破夜幕。殿内灯火通明,驱不散料峭的寒意。

    一个身形单薄、穿着杏黄团龙常服的小小身影,正被两名年长些的宦官从温暖的锦被里艰难地往外拖。

    小太子朱翊钧睡眼惺忪,小嘴不满地嘟囔着,身体本能地抗拒着离开被窝。

    “殿下,快些!卯时二刻了!”一个宦官低声催促,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急迫。

    “冷……”朱翊钧揉着眼睛,带着浓重的鼻音。

    “读书要紧!太傅们已在文华殿候着了!”另一个宦官手脚麻利地给他套上外袍。

    就在这时,殿门无声开启。

    一个穿着素雅宫装、面容清丽却笼罩着一层寒霜的妇人,在宫女的簇拥下走了进来。

    正是朱翊钧的生母,李贵妃(未来的李太后)。她没有看儿子困倦的小脸,目光如冰锥般直刺那两个动作稍显迟疑的宦官。

    “五更已过,殿下竟还未梳洗停当?”李贵妃的声音不高,却像冰珠砸在青砖地上,清脆而冷硬。

    她几步走到殿中那张紫檀书案前,目光扫过案上摊开的《论语集注》,又掠过旁边那方还带着水汽的砚台。

    她的视线最终定格在书案一角,那里摆放着一把温润光洁的白玉戒尺。

    朱翊钧一个激灵,残余的睡意瞬间被吓飞,小脸煞白地看着母亲。

    李贵妃伸出保养得宜的手,指尖划过冰凉的戒尺,缓缓将其拿起。

    她甚至没有看儿子一眼,只对着空气冷冷道:“惰怠晨课,该当何罪?”

    殿内死寂一片,落针可闻。朱翊钧的嘴唇哆嗦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求助似的看向旁边的宦官,却只看到他们深深埋下的头颅。

    “扑通!”

    小小的身躯没有丝毫犹豫,直挺挺地跪在了冰冷的金砖地上。膝盖撞击地面的声音,在寂静的殿宇里格外清晰。

    李贵妃终于将目光转向跪在地上的儿子。那双眼睛里没有心疼,只有一种近乎残酷的严厉和望子成龙的执拗。她掂了掂手中的玉戒尺,声音毫无波澜:

    “圣人云:‘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你是储君,是未来的天子!今日贪恋片刻暖衾,他日如何担得起万里江山?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这戒尺,是让你记住,天子之责,重于泰山!”

    话音未落,李贵妃手臂猛地一挥!

    “啪嚓——!”

    一声脆响!那柄价值不菲的白玉戒尺,竟被她狠狠摔在地上,瞬间四分五裂!晶莹的碎片迸溅开来,有几片甚至擦过朱翊钧跪着的袍角。

    “今日碎玉为戒!再有懈怠,跪的时辰加倍!抄书加倍!”李贵妃的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她不再看地上碎裂的玉片和跪着的儿子,转身对肃立一旁的宫人吩咐:“传讲官,移驾文华殿!今日讲《帝鉴图说》,本宫要亲听!”

    画面快速切换:

    文华殿内,讲官正襟危坐,引经据典。李贵妃端坐于帘后,目光锐利如鹰隼,透过薄纱紧盯着儿子的一举一动。朱翊钧背脊挺得笔直,小脸上再无半分困倦,只有全神贯注的紧绷。

    天色微明的宫道上,前导太监提着灯笼疾行。五更梆子声刚过,李贵妃的銮驾已稳稳停在太子寝宫外。宫门被急促叩响,里面传来慌乱应门的声音。

    深夜的寝宫内,烛火摇曳。小小的朱翊钧伏在宽大的书案上,小手紧握着毛笔,一笔一划地抄写着厚厚的典籍,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旁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