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67 谢家登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67 谢家登门 (第1/3页)

    百官宴毕,赵祯虽有些许遗憾,然群臣尽欢,并相约日后同赴吴记雅间品肴。

    奈何吴记雅间本就抢手,经此番官家赐赏,更是一席难求。

    熟客自恨不能日日光顾,新客听闻吴记菜肴独步东京,也盼着早日尝鲜。

    越是一席难求,越显珍贵。

    现如今,宴客于矾楼已不足矜;能设席于吴记雅间,才叫排场!

    此次摆摊的引流效果大大超乎吴铭的预期。

    自今早起,登门询问者便络绎不绝,且大多非富即贵:禁中内侍、官宦宗室的随从、豪商巨贾的家仆……不一而足。

    说来也巧,李宪前脚刚走,福康公主的近侍梁怀吉后脚便至。

    吴铭借机攀谈几句,方知对方身份。

    唐代的公主往往权势甚大,或开府,置官属;或权倾朝野,不可一世;甚或觊觎皇位。

    宋代汲取前朝教训,不许公主置邑司、备官属,非但没有任命官员之权,即使为自己的丈夫或子孙请求加官进爵,也往往被拒绝。

    福康公主算是一个例外,尽管权势远不能同前朝公主相比,但她所受的恩宠堪比皇太子,不仅是宋代第一个行册封礼的公主,一向节俭的赵祯更豪掷数十万贯为长女建造府邸。

    公主宅如今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中,前几日出门摆摊,碰巧路过,吴铭远远看了几眼。

    和李宪一样,梁怀吉也详细问明店里的招牌菜,索了份食单,最后打包了一份卤味带走。

    引流来的食客多是京中有头有脸的人物,本是冲着雅间而来,自恃身份,不愿挤于喧闹店堂。

    得知雅间早被订满,只好退而打包,而在吴记适合外带的菜肴中,卤味显是首选。

    打包者众,以至于未及午市开张,卤味便已售罄。幸而吴铭早有预料,增加了食材的采购量,忙又卤上一大锅。

    刘保衡看得眼红不已。

    他见吴记昨日得了官家赐赏,料定今日必将贵客盈门,而以吴记现今的规模,不可能悉数容纳。

    这何尝不是状元楼的机会?

    他一早便派人在吴记周遭发“宣传单”揽客,还真被他引过去不少欲求雅间而不得的食客。

    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刘保衡却笑不出来。

    因为这些客人皆是慕吴记之名而来,堂堂状元楼,成了对家的“代餐”不说,还要被人拿来比较,屡遭挑剔:

    “这蚕丝豆腐,仿的吴记罢?”

    “这假螃蟹照吴记可差远喽!”

    “尝过吴记,别家都难入口!真真曾经沧海难为水啊……”

    诸如此类的点评,他今日已听过不知多少回。

    更有甚者,竟问:“这荔枝腰子,怕也是仿的吴记罢?”

    刘保衡气急:“分明是他家仿的我家!”

    那人嬉笑:“嘿!人家仿的倒比你家原版的强?”

    众人哄笑,唯独刘保衡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真个气煞人也!

    亦有不拘小节的贵客,不惧店堂简陋,甘愿排号苦候。此皆一等一的“吃货”,体型便是明证,譬如谢家次子谢正亮。

    赐酺宴后,吴记川饭在行内声名鹊起,京中各大食肆皆探过吴掌柜底细,谢正亮也不例外。

    据悉,这位吴掌柜不过一市井小民,既非高门之后,亦无名师传承,似乎不足为虑。

    谢正亮却觉得,此事透着古怪。

    吴记川饭五月间才开张,至今不过四个月,若毫无家底,何以能聘得何厨娘掌灶?

    遂遣人细细探问,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原来何厨娘入吴记掌灶是八月间的事,在此之前,狄枢密使、欧阳学士及一众文人书生,已是吴记的常客。

    换言之,吴记绝非单凭何厨娘撑场子,那吴掌柜的手艺,只怕不在其下!

    谢正亮本就有意往吴记一探,次日正午,便令小厮备轿,直奔朱雀门外麦秸巷。

    落轿四顾,不禁一愣。

    他早知吴记是陋巷小店,可万没料到竟简陋至此!

    可即便环境不佳,店内依然座无虚席,门外更有十数人等候!

    这……此间菜肴的滋味得有多惊艳?!

    一念及此,谢正亮忍不住连咽唾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