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赵家登门 (第2/3页)
疾,后来每每念及此事,总不免愧疚难当。
她心思电转,已打定主意。
翌日清晨,赵希蕴让梁怀吉再去吴记川饭打包了份卤味回来,她拎着食盒来到凝晖殿。经内侍通传,进到殿内。
“爹爹!”
“蕴儿,何事?”
赵祯自札子中抬首,面露些许慈笑。
“无甚要紧事。”赵希蕴将食盒置于案前,“孩儿见爹爹忙于政务,案牍劳形,特带了些吃食来,为爹爹解乏。”
“哦?你亲手做的?”
“孩儿手拙,做出来的吃食只怕爹爹难以下咽……”
赵希蕴揭开盒盖,不待女儿言明出处,赵祯已认出食盒中那盘酱色油亮的菜肴,笑道:“莫不是吴记的卤味?”
“诶?”赵希蕴一怔,“爹爹竟也知晓?”
“这话该我问你,你从何得知?”
赵希蕴遂将前因后果说与父皇知晓。
她径直表明来意:“孩儿愿为父皇分忧,亲往吴记一探虚实,尝尝那招牌菜到底是名副其实,抑或是徒有虚名?”
“你啊……”
见女儿说得一本正经,赵祯不禁哑然失笑,心想:名副其实也好,徒有虚名也罢,我横竖尝不着。真让你去尝了,回来夸说如何如何美味,岂不更惹人馋?
遂敛容正色:“你若想出宫,便寻个像样点的由头。仅以探店为名,不如死了这条心。待至年节,自可随为父出宫巡幸,届时无人会阻你。”
“爹爹!”赵希蕴搂住父皇手臂,娇声央求,“年节距今尚有三个多月哩!”
以往只要祭出此招,总是百试百灵。
这回却失灵了。
赵祯不为所动,拍拍女儿的手道:“好了,你爹爹尚有正事要处理,卤味留下,你且回罢。”
“……”
赵希蕴意欲替父尝鲜的愿望最终被李宪实现了。
吴掌柜拒绝宣召一事平稳落地,李宪未受影响,出宫采买的差事仍由他负责。
有道是一回生二回熟,往来次数一多,他便不满足于只享用卤味了。
店里诸多菜式,样样新奇,岂能入宝山而空回?
既来之,则尝之!
是日,李宪又一次来到吴记川饭。
待李二郎将卤味拼盘装入食盒,他却未提盒即走,反而于店堂里落座,吩咐道:“取贵店食单一观。”
李二郎奉上食单。
李宪接过细看,指着其中一样问道:“这千丝豆腐是个甚菜?”
“是一道羹汤。”
羹汤好啊,吃起来不费时,就要它了!
“来一份。”
“好嘞!”
李二郎道一声“中使稍待”,转身回后厨传菜。
厨房里,吴铭闻言觉得好笑,心想官家吃不着的东西,倒被你先吃上了。
这事搁在宋代不算稀奇,东京甚至有专做内侍生意的食肆,所谓“卖贵细下酒、迎接中贵饮食。”
宋代为了防止汉、唐宦官之祸的重演,定制了一套比较严格的宦官制度,用以限制宦官的权力。
其中一项措施便是单独设立宦官官阶,官高者补外。
唐代宦官官阶有高至金紫光禄大夫者,而宋代宦官的官阶体系独立于文武官职之外,且最高官阶仅相当于武阶官的大使臣(正八品),若再升迁,则归吏部,注授宫外差遣。
目的在于不用资深年长的宦官在内廷供职,以防止宦官专权。
这一制度在北宋末年被宋徽宗破坏,南宋时复又严格遵守。
因此,当内侍干到一定的品阶,就必须出宫任职,且多为临时性差遣。
吴铭回去仔细查阅过相关资料,知道赵祯现在最信任的张茂则张供奉,近一两年便要出宫外任。
而眼下年仅十五岁的李宪,更是宦官中少有的将才,将在神宗朝随王韶开边,镇守熙河。
这些出宫任职的内侍,坊间称之为“中贵”,平时在宫里颇多孝敬,却无甚花销,一个比一个有钱。
圣人云:食色,性也。
这些中贵在后一方面有所缺失,因此在饮食上绝不会亏待自己,出手之阔绰,即便是文人士大夫亦远远不及。
“小谢,李中使要的千丝豆腐,你来做。”
“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