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 烤冷面 (第2/3页)
近几日,有不少进京赶考的举人指名要吃这两样菜,他早已见怪不怪。
得到肯定答复后,李二郎歉然道:“对不住,及第粥和鲤跃龙门眼下已不作市售,春闱开考前或将再次推出,诸君若有意品尝此味,多多留意小店告示便是。”
这当然是吴铭的意思。
既然这两道菜的呼声很高,搞个限时返场也无不可。
李二郎遂指着食单,推荐起其他菜肴:“客官且看,这清炊白鱼取活鱼现蒸,最是鲜甜!千丝豆腐乃小店自创,汤面如画,滋味也极鲜美……”
他专拣备料足、烹制易、售价高的菜推。
在座皆是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对吴记的菜肴一无所知,自然是伙计推荐什么便点什么。
倒非专坑外乡人,食肆皆是这般行事。
何况李二郎所荐菜肴,滋味确是一等一。
众人吃得盘干碗净,酒足饭饱,餍足非常,连声称赞。
次日,张载、吕大钧又上状元楼一探,不禁大摇其头。
吃罢吴记,再吃状元楼,高下立判!
无怪进京举子首选吴记用饭,果非虚言!
……
吴铭对吴记川饭和状元楼的此消彼长一无所知,准确地说,他无暇关注这些事,他正在琢磨如何善用餐车的功能。
在任务期间,餐车暂时获得了中转站的属性,但这不代表所有的现代物品都可以随车携带至东京,仍然有所限制。
关于什么东西能带,什么东西不能,两界门并无明确定义。
吴铭渐渐摸索出几条不算规则的规则。
一是形制,不能太过现代,至少看起来得是宋代工匠能够造出来的。
二是材料,表面不能使用塑料、橡胶等超出时代的材料。
如果是炊具,燃料则仅限于柴和炭。
简而言之,凡是超出宋人理解的物品,比如电烤盘、卡式炉等器具,一律出不了灶房。
这也正常,如果把这些东西带出去,旁人一旦问起,吴铭连糊弄都没法糊弄。
而类似制作蛋烘糕的小锅,则被允许带上餐车,事实上,他这几日已经将宋代的平替品换成了现代不粘锅,用起来顺手多了。
吴铭早已想好说辞,如果有人问起,他就说是请工匠定制的,然而,迄今为止还不曾有人问过他。
或许在食客看来,吴掌柜连餐车都能定制一辆,区区炊具,岂在话下?
这天上午,众人正在厨房里备料,在外面看店的吴建军突然嗷一嗓子:“快递!”
“来了!”
吴铭出门签收快递。
见快递小哥送来半大不小的两个箱子,吴建军满脸好奇:“你又买啥了?”
“家用的碳烤炉和烤盘。”
“买这玩意儿作甚?”
吴铭早已习惯老爸这种现代白话夹杂宋代白话的措辞,他有时也会无意识地蹦出类似的话。
“出摊用。”
“啊?这能带过去吗?”
“应该可以吧,不行就退货呗。”
碳烤炉是非常古老的炊具,东京城里多的是炙肉店,围炉茶话更是古代文人秋冬聚会时不可或缺的雅事。
只不过,宋时的碳烤炉肯定不如现代的高效,且没有吴铭想要的款式。
若请工匠打造,一来耗时长,二来花销大,不如在网上买现成的。
他特意挑选了一款外观原始质朴的碳烤炉,按理说,是可以带上餐车的。
父子俩将快递拆出,各抱一个碳烤炉进后厨,三个厨娘的视线立刻齐刷刷聚焦其上。
吴铭脚步不停,径直走向两界门。
【碳烤炉及烤盘两套,可随餐车出摊。】
果然!
吴铭不禁扬起嘴角,这玩意儿虽然不如铁板便捷,但作为平替品够用了,足以解锁许多街头小吃。
“锦儿,将这两套炉子洗净。”
“好。”
锦儿应声接过,何双双和谢清欢也好奇凑近。
看起来只是个平平无奇黑色炉子,上手后才惊觉,竟然通体皆以玄铁浇筑,表面却异常光滑细腻,仙家器具,端的不同凡响。
“师父,”谢清欢冷不丁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