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格局打开?【万更求订阅】 (第3/3页)
同步。”王曜笑道。
“我挺感兴趣,不过苯山传媒最少要一个三强名额。”赵苯山开口道。
虽然他对自己的弟子们有些信心,但为了顾及颜面,还是要搞一下内幕。
“这就要看您派出的是谁了,要是小沈阳,说不定能夺冠。”王曜打趣道。
“这点放心,既然做了肯定要做好,不会凑合事。”赵苯山摇摇头,准备派宋小宝试试水。
小沈阳肯定是不会参加,最多是客串,万一参加没夺冠,那岂不是折损商业价值,再说他也没时间参加这种小节目。
“我听说王总和谭辉最近联手把成天娱乐并购了,后面可是要有什么大动作?”一番攀谈下来,赵苯山感觉对王曜了解的差不多了,准备切入主题。
项目上的合作都是小问题,公司战略层面的合作才有意义。
要不然他哪有闲工夫抽时间跑来一趟?
“还是为了院线整合和线上票务合作,天火院线重立之后,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运营,能够更好的节约成本提高利润率,不过未来我们是想要走全球院线路线,准备尝试收购AMC院线。”王曜如实道。
这个项目越多人参与风险越低。
“你说,二人转开出国外有没有机会?”赵苯山微微挑眉,没想到王曜年纪轻轻,野心还不小。
“理论上来讲,只要有东北人的地方,二人转就有生存空间,海外华人移民比例不少,但是如果您想发展,那基本上不太可能,文化土壤和形式差距太大了。”王曜摇摇头。
“那怎么能赚外国人的钱?”赵苯山沉声道。
“只是赚他们的钱?”王曜眨了眨眼。
“对。”赵苯山点点头。
“还是老祖宗提出的方法,以夷制夷。”王曜正色道。
“投资外国人的项目?我们坐等分润?风险有些大吧,谁知道那些是坑?”赵苯山皱眉道。
“外国人也是人,最基础的生理需求感受都是一样的,只要做最贴近‘人’的事情,就有可能赚钱,所谓以夷制夷就是披着外国人的皮,做人事儿。”王曜解释道。
“这。”赵苯山懵了一下,感觉听懂了又没听懂:“王总海外的生意做得如何?”
“投了几个项目,暂时看还行,比如我在高丽投资的关于男人带娃的综艺,收视率还不错。”王曜笑了笑。
“男人带娃?确实挺有意思。”关亭娜点点头。
“我觉得前辈们对于文化出海的定义,似乎有些要求太高了,我觉得文化出海最重要的是先‘出海’,再谈文化,如果海都出不去,那文化也不可能出去,
所以我们公司若是做出海业务,就是从当地特色和需求下手,先让当地人熟悉,满足他们的爱好和需求,多做一些利他的事情,最后再考虑宣传文化。”王曜笑道。
“王总年纪轻轻,没想到竟然是个实干派,跟你比起来,我老赵倒是像个理想主义了。”赵苯山哑然失笑。
“文化是很容易滋生傲慢的,而傲慢就会滋生抵触,我觉得真正好的文化是‘若水’,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王曜顿了顿笑道:
“更何况,我们自己的文化都没搞好呢,光喊口号可没用,还是要向赵老师一样,做点实事儿。”
主要是国内这群家伙是真的抠门,拼高端高质量的东西,怎么可能比得上奈飞动辄几亿美金的投资。
总想着小成本做大事儿,真的成功率并不高,当然,也不乏真的有些人就是喊喊口号,转过头在国内赚情怀的。
赵苯山硬拉着王曜去京城的刘老根大舞台看了一场演出,让他感受一下二人转的魅力。
作为北方人来说,有些节目确实是很好笑的,但地缘文化壁垒很难突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偏见,几乎无法改变。
赵苯山的野心,注定止步于此。
晚上张超阳再次攒局,把王曜和赵苯山拉上商讨《喜剧之王》的项目执行。
“其实赵老师如果未来想要进入南方市场,可以考虑把大舞台变成一个综合类的剧场。”王曜提议道。
“什么叫综合楼剧场?”赵苯山疑惑道。
“类似套票,一场节目,不只有二人转,还有别的形式,比如相声、小品、甚至舞台剧。”王曜说道。
“那不成了大杂烩了嘛?怎么凸显你口中挨批?”赵苯山皱眉道。
“二人转的文本和方言梗大多不适合南方人,但一些身体类和才艺类的绝活是通用的,剧场运营成本是需要卖票摊平的,光靠二人转吸引前期会十分困难,
若是多样性形式,让刘老根大舞台从‘纯二人转’定位,脱离成‘娱乐舞台’定位,成为大多数人无聊放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场所,而不是单一文化活动,至少能够稳定吸引到足够的观众,慢慢感受转化。
套票的好处就是来都来了,花一份钱,能看两种甚至多种演出,按照占便宜心里,多少都会看一眼,说不定就能传播,娱乐形式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给观众提供消遣。
这样就算二人转没办法支撑剧场营收,至少其他项目有可能撑起来,与其让刘老根大舞台跟二人转绑定,不如将它与‘娱乐放松’概念绑定,格局打开,改成以前那种洗浴+舞台模式也不错啊。”王曜解释道。
赵苯山微微一怔。
格局打开?
这打的也太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