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暗涌 (第1/3页)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我们能够精准解析梦境内容,并识别出其中可能对短睡眠者造成精神或生理损害的片段,予以屏蔽或重构,从而维持梦境的稳定性。”
刘一凡语调平稳,语句如同一份已经无数次打磨过的产品简报。他稍作停顿,目光落在金友享脸上:
“简而言之——让梦境,彻底失去伤人的能力。”
金友享没有立刻回应,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仿佛节奏能压住心中翻涌的焦虑。
他当然想知道这个产品是否真的有效,毕竟他女儿的情况,已经恶化到不容再耽搁半步的地步。
科学界至今未能揭开“短睡眠者”现象的真正成因。
现有研究表明,这种特殊的睡眠模式既不由遗传决定,也未在已知的人类基因组中发现任何稳定的关联标记。
换言之——它既非天赋,也非疾病,而是一种无规律、跨越人群的突变现象。
有些人自出生起就不需要长时间休息;而另一些人,则在某个阶段后天“转化”,忽然开始只需极少的睡眠时间,依旧维持正常功能。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进化的馈赠。但很快,人们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
在高速运转的社会结构中,短睡眠者被视为天生的“高效劳动力”——他们的三个小时休息时间被无限压缩,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凑,精神压力也逐步升高。
资本的挤压、个人野心的驱使,使许多短睡眠者沦为无休止运转的工具,仿佛不眠不休的机器。
随着时间推移,部分短睡眠者开始出现一系列不可逆的身心退化:焦虑失调、记忆断片、感知紊乱……这些最开始被归咎于过劳或精神障碍。
直到出现第一批梦境“创伤”案例,人们才意识到问题的本质。
起初,这些现象只是些令人疑惑的小插曲:有人梦中摔倒,醒来时腿上赫然青紫;有人梦里被划伤,现实中皮肤亦留下相同创口。
这些先是被归因于梦游、自残,或未被注意到的现实伤害。
但案例逐渐增多,且伤害模式近乎一致。更令人警惕的是,这些人对自己的梦境毫无记忆,仿佛他们不是做梦,而是经历了某种“被遗忘的现实”。
真正引发危机的,是第一批死亡案例。
在无任何外力介入的前提下,一些短睡眠者被发现死于房间之中,死因却是无法用现实解释的创伤。
监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