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0章 以退为进,方能始终【3k】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30章 以退为进,方能始终【3k】 (第1/3页)

    武德六年,春。

    天清气朗环境十分美好,整个长安城的人都见证了一出大戏的演绎和继续发展。

    陈璟的“辞官告老书”并未曾得到皇帝的准允,而是开始了惯例的三请四让流程,但当三请四让流程结束了之后,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皇帝没有对陈璟的辞官告老书发表新的态度——按照常理来说这个时候的皇帝应该是表示同意的,然后陈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回去了。

    但也同样没有对陈璟的告老书表示否定——否定了之后,陈璟就需要正式回到朝堂上,承担起来一个身为丞相的职责了。

    可以这么说,通过陈璟和皇帝的“交手博弈”,陈璟暂时处于一种“薛定谔”的状态中。

    因为皇帝没有批示——所以陈璟在名义上还是丞相——因为陈璟已经提交告老书——所以他此时在实际上已经离开了丞相的位置。

    一个完美的“工具人”就这么诞生了。

    既占据着丞相的位置,让什么人都没有办法升上来,又没有占据着丞相的位置,可以让皇帝陛下信任的大臣们以另外一种身份把控了丞相署的权力。

    在这一年,皇帝对于霍氏的宠爱也逐渐的走上了巅峰。

    霍光从地方回来之后,将他对于地方诸多藩王的调查等事全都提交到了皇帝那里,但出人意料的是,皇帝并没有很急切的对这些政务进行处理,反而是暂时拖延。

    至于霍光?

    因为这一次立下的功劳,所以霍光被皇帝陛下赏识,正式进入到了朝堂之中,成为了皇帝身旁的“郎中”,而随着皇帝的一纸令下,霍光只在郎中这个位置上做了三天,就马不停蹄的升级到了另外一个位置。

    这个位置,名为——“尚书台”。

    是的,尚书台。

    这是一个方才成立没有多久的机构,但他的“权力”却如同是“丞相署”一样,甚至是较之丞相署更大一些。

    因为丞相署无论在如何的庞大,他名义上也是一个“臣子”机构,而尚书台则是不一样。

    尚书台是皇帝所设立的“内庭机构”。

    或者说,这个时期的尚书台并不是日后的“尚书省”,哪怕在法理上、在职能上、在传承上、乃至于在任何的时空概念上去看,尚书台都是尚书省的前身。

    此时的尚书台更加类似于大明时期的“司礼监”。

    他是一个由皇帝设立的,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或者说他更像是司礼监以及内阁的结合体,因为他同样是可以干涉外廷的朝政。

    这个机构的前身是文帝时期的“内廷”,当初的文帝为了制衡前朝的势力,所以发展出来了这么一个内廷,以对应以丞相为首的“外廷”,发展到了武帝时期,内廷其实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模型和政治体系。

    只是到了武德帝时期,武德帝彻底将这个机构给放在了表面上,也就是所谓的“尚书台”了。

    霍光便是第一任的尚书令。

    而事实上,大汉未来的政治框架机构,在这个时期已经初具规模。

    丞相事实上从一个变成了“三个”。

    第一,丞相。真正意义上的、名义上的丞相。

    第二,尚书台令。名义上的郎中、实际上的内相。

    第三,丞相署内吏。名义上的吏,实际上的高官。

    而在这种情况下,“丞相”陈璟因为想要告老,所以已经离开了丞相署的情况下,大汉的朝政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