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47章 邯郸三百余年,一朝倾颓,此功盖世! (第2/3页)
想办法周旋一下,肯定不至于处罚这么严重。
然而嬴政心意已决,大手一挥,“无妨,你可率领众官员从颍川郡上任邯郸,刚刚你不是说,要入颍川查勘,昭告天下赵将军自弃实为奇谋吗。”
“正好一并做了吧。”
昌平君虽然面露不甘,但还是顿首而拜,“臣虽愚钝,为奸人密信所惑,劾奏赵诚实属失察,罪该万死!
大王不诛臣身,反委以邯郸守之任,令臣戴罪治赵,此乃天恩浩荡,臣敢不肝脑涂地!”
“然臣与诸僚久侍秦廷,虽为楚裔,实以秦为宗。
赵地新破,民心未附,臣等既蒙驱遣,自当竭力镇抚,以报大王。
唯求大王念诸臣素日微功,允臣等携亲眷同行。
非为私念,盖赵地多旧族,臣等举家赴任,更显无贰之心,亦令赵人知秦臣守土之坚也。”
众官员也是面露不甘之色,他们好不容易才爬到这个位置,紧跟昌平君,俨然已经成了这朝堂之上具有不俗话语权的一方势力。
结果不过是猜测那赵诚有叛国之嫌,就被贬作地方官,心里自然愤懑起来。
但眼看昌平君都已经不再辩驳,而是以退为进,顿时明白其意,便都接连道,“臣等误信敌书,已犯不赦之过,大王不加斧钺,反授守土之责,此乃再生之德!
赵土虽险,臣等愿以颈血明志:必整饬吏治,辑安流民,使赵地尽入王化。
若有差池,甘受车裂之刑!
唯求大王垂鉴臣等惶恐之心,许以便宜行事之权,以便速定赵局,不负王命。”
他们是见到嬴政心意已决,于是以认罪为先,先承认被蒙蔽之过,将责任完全推给敌国密信,弱化了自身的恶意。
若是按照秦律之中来算,这该过失从轻。
而后他们又感恩戴德,强调嬴政“不杀反用”是“天恩”,既表忠诚,又暗示若处置过苛则显君王无容人之量。
最后,不说“不愿去”,反说“愿赴任”,但以“携家眷”“请权柄”为由,既给嬴政台阶,又为自身留后路。
携家可防猜忌,得权可便行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