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七章:决胜前夕 巢城的战略部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七章:决胜前夕 巢城的战略部署 (第1/3页)

    1949 年 1 月 13 日,捷报传来,孙仲德的先遣纵队直属支队司令马长炎和副司令赵鹏程成功解放含山与和县。这一胜利的喜讯,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江淮地区激起层层波澜,更为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江淮区党委及江淮军区下达重要命令,将直属支队调出,由马长炎、赵鹏程负责组建江淮第五军分区,协同程明远共同做好大军渡江的后勤保障工作,程明远担任五分区政委。

    接到任务后,程明远深知责任重于泰山,立即着手展开行动。他的目光敏锐而坚定,迅速制定出一套全面而细致的作战计划。

    第一步,程明远要求马长炎和赵鹏程带领部队,对安徽段长江沿线江北地区进行全面肃清。这一区域,既是渡江作战的前沿阵地,也是后勤保障的重要依托。肃清行动不仅要清除国民党残余势力,还要帮助沿途各县政府恢复和开展工作,稳定地方秩序,为后续的支前工作创造良好环境。部队如同一把锐利的钢刀,在江北大地纵横驰骋,将敌人的残余势力一一拔除,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和支持。

    紧接着,第二步行动迅速展开。程明远通过电话,向各县传达了积极筹粮的紧急指令,并要求将粮食向巢县集中。巢县南门被选定为粮食仓储基地,但通往此地的道路狭窄,严重影响物资运输。程明远当机立断,从分区调派工兵,迅速搭建起一座浮桥。这座浮桥,宛如一条横跨障碍的巨龙,专供大军运送物资弹药,确保了运输通道的畅通无阻。各县接到指令后,纷纷行动起来,百姓们踊跃响应,一袋袋粮食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步,程明远积极组织民工团,对内也称民工营,每个营规模为 500 人。他要求各县最少拿出一个营的民工,并派专人带队,投入到抢修道路、挖通河道的工作中。时间紧迫,为了争取每一分每一秒,程明远秉持“歇人不歇锹”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在他的号召下,江淮五地委下辖的六个县迅速行动起来,在原有基础上健全组织,县委、县政府、县大队各司其职,形成了一个紧密协作的整体。

    此时,程明远的渡江后勤指挥部班子如同进入战时状态的精密机器,高效运转。支前工作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每一个人都深知,自己的努力将为渡江战役的胜利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在这片充满希望与热血的江淮大地上,一场为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备战行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而在这紧张的筹备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程明远和他的战友们将如何克服重重阻碍,确保渡江战役的后勤保障万无一失?一切都在等待着他们去勇敢面对和努力解决。

    在争分夺秒筹备渡江战役后勤保障的关键时刻,经五地委请求,江淮区党委特派倪子干同志前来支援。程明远当即委以重任,命倪子干立刻在巢城建立一个规模相当的粮食集散地,目标是储备足够 100 万大军食用 30 天的粮食。时间紧迫如弦上之箭,容不得丝毫懈怠,程明远下达了五地委的强硬命令:哪一级干部跟不上工作节奏,就请自动让贤。

    一天,巢湖支队的干部徐吉标前来五地委汇报工作,同行的还有巢湖支队的老同志们,包括林厚全、杨德山、孙业厚、段宗栓、徐柱清、袁乃英等。程明远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深知这些同志在当地的影响力和丰富经验,根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