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天桥下的故人影 (第2/3页)
H18时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优雅地颔首:“听说中山的跨市公交很有特色,特意体验下本土线路。”她刷卡上车,中山通读卡器报出“2.75元”,“到横栏镇政府,朋友说那里的花木市场有罕见的墨兰品种。”
芙宁娜递过分段票,笑着指了指价目表:“从富华天桥北到横栏镇政府是3元,折后1.5元,比投币划算。”她忽然想起什么,“您上次在古镇订的那批莲花灯,张师傅说上周已经发往璃月港了。”
凝光接过车票,指尖轻轻拂过票面“富华天桥北→横栏镇政府”的字样:“张师傅的手艺确实精湛,尤其是灯座的鎏金工艺。”她看向窗外,老骑楼的窗棂里探出几枝三角梅,“没想到202路会走这么有年代感的路段,比坐专车有趣多了。”
车辆驶离富华天桥北站时,阿黄轻打方向盘,宇通H18灵活地拐过街角,铰接处的红色防护带随着转向轻轻起伏。“这台车的转向半径是8.5米,”他透过后视镜给众人讲解,“富华天桥北的路口最窄,每次过弯都要留30厘米余量,不然后轮容易蹭到路沿。”
王萱举着相机连拍,镜头里老骑楼的飞檐与H18的车顶平行掠过,砖墙上“隆都百货”的褪色招牌刚好和车身“乐群车队”的标识同框。“太完美了!”她翻看照片时,荧正举着记录仪拍凝光,对方正饶有兴致地研究车载屏幕上的实时线路图。
“电子报站器的女声很特别,”凝光指着屏幕上跳动的站点图标,“比导航软件的机械音有温度。”话音刚落,报站器就响起:“下一站,烟洲牌坊。”
芙宁娜适时补充:“这是老播音员录制的版本,特意保留了‘隆都’‘岐江’这些本土地名的发音,很多老街坊说听着亲切。”她给每位乘客发了张线路明信片,背面印着“烟洲牌坊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简介。
到烟洲牌坊站时,上来一位挑着竹筐的阿伯,筐里装着刚出炉的杏仁饼,香气瞬间弥漫整个车厢。“到沙溪路口多少钱?”阿伯放下担子,竹筐上的“老字号饼家”字样已经被油烟熏得发黑。
“2元,刷中山通1元。”芙宁娜帮他把竹筐固定在行李架下,“您这饼子香得很,是不是加了本地的土猪油?”阿伯笑得露出假牙:“姑娘好鼻子!这配方传三代了,等下到沙溪路口,我送你两盒尝尝。”
宇通H18驶离烟洲牌坊时,王萱终于拍到了满意的照片——老骑楼的灰瓦、三角梅的紫花与18米长的铰接公交同框,晨雾像层薄纱笼罩着画面,仿佛时光在此刻交织。“这张能当论坛封面了,”她兴奋地给空看相机,“刻晴肯定羡慕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