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西山书院,布局文官的重要一步! (第1/3页)
午时二刻,荣禧堂的宴席渐渐撤走。
“大嫂。”
“你带着妹妹先回去休息吧。”
贾琰将手中眼睑一闭一眨的小惜春递给了尤氏。
“好。”
尤氏小心翼翼的接过惜春,抱在怀中,如今这可是两府上下真正的宝贝疙瘩。
此刻,堂内除了贾母,贾家的主事人、姑娘、子弟都在这里,全都聚焦到了贾琰身上。
“议一议族学,族学那块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临近两府,都中繁华地,想要潜心修学,那是不太可能。”
“都中八房子弟众多,每家每户的小儿辈加一起得有上百个,子嗣繁衍是一件大事。”
“首先要解决的是族人们受教育问题,只有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贾家才会不断发展。”
“大善!!!”
对此,贾赦、贾政、贾珍深以为然。
“琰哥儿说得有理。”
榻上贾母有些疲乏了,本就不太愿意关心这些事的她有些敷衍的说了句。
“似贾瑞这等人,不允许再留在族学,误人子弟。”
“贾代儒年迈昏聩,封些银子,让他颐养天年。”
“其余沾亲带故的亲戚,一律遣送回家,省得族学乌烟瘴气。”
“宝玉既然不愿意读书,那便不必再折腾他,权当做富贵闲人养着,府中上上下下不缺那一口。”
“待加冠之后,再行遣返金陵,另开一脉,兴许能够受到金陵士子气洗礼,一朝顿悟。”
“可!!!”
贾政虽然想说些什么,但看着贾赦、贾珍都同意,不得不点头。
堂内,秦可卿、薛宝钗脸色一黯,秦钟、薛蟠怕是再也不能进贾家族学了。
“代儒那边,公中封二百两。”
“那些个亲戚都交了束脩,这么平白赶他们出去,未免有些不厚道。”
“公中走账,一家送五十两银子,暂且就这么定了。”
贾母处事圆滑,本着互不相干的原则,做了决定。
“依母亲。”
贾赦、贾政对视一眼,不过是几千两银子,出就出了罢。
“族学那边,从今以后,姑且做学塾,年满三岁的男子一律送往学塾启蒙,进行蒙学。”
“笔墨纸砚、一日三餐均由学塾开支,另辟族产以资学中。”
“我看这启蒙的先生也不必另外去寻,政叔养着四个清客相公,做这些事应是举手之劳。”
‘唰!!!’
众人不由得望向贾政。
清客文人常以帮闲凑趣为生,擅长阿谀奉承、察言观色,不过,他们的具备‘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等技能,教授一些幼童蒙学最为合适。
“詹光、单聘仁、程日兴、王作梅都是江南的秀才,擅诗词字画。”
“往常在我那里,月银三两,另有年节礼奉上。”
贾政出言解释道。
‘.’
贾家人都有些错愕,单单是养这几个清客门人,一年都得上百两银子。
“无妨,那就这么定了,月银三两,年节另有利是。”
大手一挥,贾琰拍板决定。
“琰哥儿瞧得上,我会与他们分说。”
贾政犹豫了片刻,还是答应下来。
这些人陪着他一天到晚饮酒作诗,谈论国朝世事,倒不如用来教养族中子弟,启蒙幼童。
“先前说了将贾家宗祠迁往西山,我看不如再兴建一座书院。”
“自古以来,学政为天下之本,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位于河南商丘,岳麓书院位于湖广长沙,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石鼓书院位于湖广衡阳。”
“另有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鹅湖书院、东林书院、东坡书院、象山书院、临汝书院、白鹭洲书院、竹山书院大多位于中原、江南之地。”
“河北科教不兴,首要便是没有一所闻名遐迩的书院,贾家一门两公,如今还有本侯在,何不建一所西山书院,为国朝培育菁英。”
“西山书院落成,先行招募贾家子弟入学,其次是神京都中乃至河北、辽西等地贫困学子。”
“假以时日,金榜题名者多不胜数,西山书院必将成为国研学圣地,贾家之名必将流芳百世。”
“好。”
没等贾琰说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