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9章 莱昂纳尔懂什么《我的叔叔于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19章 莱昂纳尔懂什么《我的叔叔于勒》? (第2/3页)

的叔叔于勒》在哈罗德眼里看来,就是一篇典型的探讨现代家庭关系的,因此向莱昂纳尔发出了邀请。

    莱昂纳尔皱了下眉头,第一个他很乐意答应,毕竟可以帮助他扩展英国的读者。

    但第二要求对他来说就有些挑战了——在19世纪末的语境下,特别是全面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无论英国还是法国,传统家庭关系都面临极大的挑战。

    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家庭伦理,已经面临颠覆甚至解体。

    就像在200年前的英国,再狠心的父母,也不会面临是把6岁的孩子塞进烟囱里去除灰,还是塞进矿坑里挖煤的选择。

    同样的,在法国的传统社会里,家庭是经济单位,财产的主体是土地,大多数成员共同生活、劳动,所以“亲属义务”观念很强。

    无论亲属经济状况如何,家庭成员有长期、稳定的相互扶助责任

    到了于勒被“流放”到美洲的时代,达尔芒司家的经济来源不再是土地,而是薪酬,成员之间的互相依赖减少了——所以他显得格外“十恶不赦”。

    若瑟夫一家对于勒的“视而不见”,金钱固然是一大因素,背后也有不能忽视的社会原因。

    如何在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语境当中,重构家庭伦理,是这个时代许多文学家、哲学家思考和探索的事情。

    莱昂纳尔虽然拥有超越时代150年的见识,但是也未必能在区区一篇文章的篇幅里,把这些问题讲清楚。

    他放下信纸,踱步到窗边,俯瞰着巴黎的街景。

    马车辚辚,行人匆匆,这座“欧洲的首都”的脉搏在工业与资本的引擎驱动下跳得越来越快。

    他此刻看到的不是浪漫的街景,而是无数个于勒叔叔、无数个菲利普夫妇、无数个若瑟夫……

    当然还有自己那个倒霉的邻居,格林海特先生——如果是在100年前,他可能根本不需要用枪轰掉自己的脑袋。

    他甚至想到了自己:一个阿尔卑斯来的乡下小子,在巴黎独自求学,又一夜成名;他与远在阿尔卑斯的索雷尔家的联系纽带,其实也非常脆弱。

    理论上,他甚至可以不用每个月给家里寄那150法郎,毕竟上骗子的当与他无关,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