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最后一课 (第3/3页)
的众人,最终落回莱昂纳尔脸上:“请阐述——在法兰西文学,乃至整个欧洲文学传统中,‘真实’与‘道德’的关系。它们是否必然对立?
如果存在对立,作家如何在作品中调和、展现,甚至利用这种对立?”
问题一出,整个梯形教室陷入一片死寂,就连索菲娅一时间也忘记了刚刚受到的屈辱,露出了深思的表情。
这是一个在19世纪的文学理论体系中,显得极为宏大、艰深的命题,触及文学创作的核心。
它与之前几个问题的区别就在于,不再设置具体的作家、作品作为参考系,所以虽然没有“参考答案”,但却最能体现回答者的素养。
莱昂纳尔努力做出一副思考的模样,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回答:“‘真实’与‘道德’,犹如精神殿堂的两根支柱,虽然分立两旁,实则处于一种充满张力的共生关系中。”
……
“文学求真实,是为了揭示人性与社会的复杂,而非简单的道德说教或粉饰太平。”
……
“若文学只为被上层阶级定义的‘道德’,回避真实,那便沦为了贵族沙龙里点缀墙面的装饰画,丧失了直击灵魂的力量。”
索菲娅听到“贵族沙龙”几个字,脸色瞬间阴沉了几分。
莱昂纳尔的论述并没有结束:
“而真正的道德力量,往往诞生于对真实的深刻剖析与慈悲、怜悯当中。”
……
“因此,作家调和‘真实’与‘道德’,并非粉饰或回避,而是以无畏的勇气深入真实,用深刻的洞察力和博大的道德情怀,在呈现‘是什么’的同时,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和‘应该怎样’。”
……
“最高级的文学道德,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对不公的无情揭露,以及尊严和自由的不懈追求!”
……
“至于那些,企图用金钱、权势来定义‘道德’、钳制‘真实’的人,往往最经不起真实光芒的照射。他们的‘道德’,不过是维护自身特权和虚幻优越感的遮羞布罢了。”
……
莱昂纳尔的论述结束了,他站起身来,向教授、院长行了一个礼:“我想我的考试应该可以结束了。”
接着他在学生们的欢呼、掌声中,从容地穿过众人,离开了现场。
临走前,他顺便向索菲娅丢下一句:“您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完了,索菲娅·伊万诺夫娜·杜罗娃-谢尔巴托娃小姐。”
听到这句掷地有声的嘲讽,索菲娅还能站得住,一直在隔壁小房间里旁听的罗斯柴尔德夫人却身子一软,瘫在了沙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