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4章 你爱的是谁的国?(千票加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34章 你爱的是谁的国?(千票加更) (第2/3页)



    契诃夫更是感动得泪流满面——他觉得,俄罗斯的大地上,就有无数像“米隆老爹”一样的农民,沉默着,但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无可阻挡的力量……

    ———

    接下来的几天,莱昂纳尔每天早上写3个小时《本雅明·布冬奇事》,每天下午则继续带着契诃夫在巴黎游历。

    他们不再只是去极致光鲜或者极度灰暗的角落去接受情感的冲击,而是走入了巴黎人的日常——

    熙熙攘攘的中央菜市场,那里有小贩的吆喝与汗味;塞纳河畔的咖啡厅,那里有艺术家们的闲谈与灵感;还有圣日耳曼区那些大楼外的马车夫,他们在等待时的闲聊,总会透露一些巴黎的秘密……

    莱昂纳尔引导契诃夫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工人、小职员、艺术家、家庭主妇、流浪汉——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微小的希望。

    契诃夫也渐渐明白了,理解世界,首先需要积累无数对人对事的细微观察,而不是先入为主,用宏大的情怀去绑架自己。

    晚上,他们则雷打不动地前往梅塘,参与“梅塘之夜”,契诃夫也聆听了剩余的故事:

    于斯曼讲述了一个不情愿的士兵被混乱的战争裹挟的荒诞旅程,充满了对官僚主义和个体渺小的绝望描绘;

    亨利·塞阿尔揭露了巴黎围城期间,一位法国的高级军官被情妇蛊惑,从而玩忽职守的腐败丑闻;

    李昂·埃尼则描绘了一队普鲁士士兵在酒精和谣言煽动下陷入群体性疯狂,血洗了一家妓院。

    保尔·阿莱克西则叙述了一位贵妇人在战场寻找亡夫遗骸时,竟与邂逅的“伤兵”发展出病态恋情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战争的荒谬、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病态。

    契诃夫贪婪地吸收着,世界观被不断冲刷和重塑。

    终于,在保尔·阿莱克西讲完故事的晚上,莱昂纳尔提出了一个建议:“先生们,我们讲了战争,讲了人性。

    今晚气氛正好,不如我们也聊聊自己?聊聊在拿起笔成为‘作家’之前,我们在做什么。

    以及,最初驱动我们走上这条路的,那个最朴素的理由是什么?”

    说着,他特意看了一眼契诃夫,众人也默契地笑了起来。

    左拉率先开口,带着自嘲:“哈,成为作家之前?我在「阿歇特出版社」当打包工和广告推销员!整天跟账本和宣传单打交道。

    为什么写作?可能是因为太穷了,想着写点东西或许能多赚几个法郎,好让我母亲不用再为面包发愁……”

    他的理由朴实得让契诃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