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8章、医政初探(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8章、医政初探(上) (第2/3页)

是自己搞出来的,脸上不动声色,实际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他已经体会不到“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的辛苦了,他就是大明最上面的那张嘴。他给三天时间,钱士升就给两天,而县令们只给一天,大明朝廷超负荷运转,效率的确杠杠的。

    大明一天新增两万多名“官员”,朱慈炅完全不在意。因为应天府的新黄册真实得很,居然养得起这么多官。

    疫情其实已经很简单,流程都熟悉了,那天工院的中书们忙的是什么?当然是应天府凭空增加的大量土地和人口。

    佃农们不知道防疫为什么要说自己佃种的土地有多少,在哪里,地主是谁,年收入多少,欠了多少钱,欠谁的,交了多少税赋,交给谁的……问题多得很,大兵很吓人,书生很烦人,走了一波又来一波。

    应天府被拔了个底朝天,聪明人很多,不少人已经意识到问题了。他们都很慌,没有主意,完全被隔离了,乱跑的全扔进隔离营。贿赂都不行,很多陌生人啊。

    不少大地主已经被锦衣卫约谈了,签字画押,减租减息,补税罚款。更夸张的是南京城里,青楼女子都要注册,地痞流氓老实得很,小工学徒更是大有惊喜。

    这一切,简直是“民不聊生”,但就很奇怪,大南京寂若寒潭。

    不过,朱慈炅的“应天府特别行政区”施政纲领已经趋于完善。

    刘一燝刘阁老看到这一切,都哑口无言,一时不知所措。

    可恶的朱慈炅压榨大臣的手段太狠,和后世资本家忽悠加班如出一辙,一直悠悠闲闲当好官的大明朝廷明显无法适应。

    仿佛南京过去两百多年政务同时出现,没有人意识到南京有这么多事,而且南京官员普遍还是如董其昌这样年过七旬的临退休老头,内阁两个老头先后病倒,现在又是王在晋在处理南京朝政了,而他声音都哑了。

    朱慈炅没有要问吴有性乡中情况的意思,这方面东厂和锦衣卫送了不少情报回来,他冲张介宾努了下嘴。

    张介宾把朱慈炅关于卫生院的设置递给了吴有性,吴有性低头看了下,疑惑的抬头,这是他能看的?

    皇帝和张介宾都示意他看下去,吴有性很认真的阅读,突然发现这不仅吏员转官,医者也要转官,自己既是吏也是医想不当官都不行?

    他惊愕的抬头,“启禀陛下,卑职感觉这卫生院架构很合理,就是这从十品待遇起步,卑职有些担心是不是官员太多了?”

    朱慈炅开口解释,“这不是官,只是给官员职级待遇,在朕的规划中,未来的教育人员也是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