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向海图强(十一) (第2/3页)
政治之间的丛林法则自有一套完整论述。
刘一燝沉思许久才叹息道。
“这其中众多国家《殊域周咨录》皆不载,未曾朝贡,山高水长,大明力所不及,单单遣使,老臣恐唯能知其国而已。
且海上渺渺,风险实在不小,万一出事,大明人财皆空也。老臣有些踌躇难决,陛下不如招礼部户部共决。”
大明体制就是先进,一旦内阁分歧,就阁部会议,反正就是不能凭你小娃娃三言两语就下定论。
朱慈炅其实也隐隐感觉到了这层决策阻力,即便他能把内阁全换成张瑞图那样的纸糊阁老也没有用,这是体制问题。
朱慈炅其实已经夺回了很多皇权,其强势远胜前人,但大明依然不是他的一言堂。
他想要推进任何政策都必须有内阁的强力支持才能实现,否则就是如同张居正配享太庙这样无限拖下去。
或者如同十品官一样,他再搞一次南京封城这样暴力破局。
不过,朱慈炅和内阁之间已经隐约达成了一些共识,那就是互相妥协。
只要皇帝将目的讲清楚,内阁几位大佬觉得可行,他们就会推动,因为他们的执政也要得到小皇帝的支持。
小皇帝的权力太强了,他跑到南京,张太后已经无法用他的名义干政了,任太后又啥也不管,两位监国,完全是橡皮图章,瑞王反而有些实权。
但瑞王,他完全是小皇帝的超级傀儡,讲究的是两个凡是。凡是陛下支持的,他就支持。凡是没有得到陛下支持的,他就拖延。文官那一套,他也玩得很溜。
朱慈炅对重启朝廷的这套运行体制,其实并没有多大意见,不管外面如何说大明要崩,反正他就是不崩,单单这个就说明大明的政治管理是有效的,朱慈炅的改革也在有效推进。
内阁不合,内阁和皇帝不合,都是外界看到的假相。
朱慈炅也不需要绝对的掌控,虽然他个人不舒服,但绝对掌控就一定正确?
哪怕后世成功的经验也未必适应大明的水土,完全以他意志推动的事往往失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