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剑指日韩 (第1/3页)
虽然对美元挟持法国的生产不满,但现在法国也做不到什么,对美元的依赖也是真实存在的,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哪怕是战争结束了直到现在,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对美国仍然是贸易逆差。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借出来的美元,仍然因为欧洲各国的产业没有恢复,美元源源不断地回流美国,而欧洲却陷入严重的美元短缺危机。这可愁坏了美国。
设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的,就是希望美元流出美国,涌向世界,在国际贸易的大循环中为美国带来潜力无限的财富和控制力。
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也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他持有美元,他就是为美国的产业提供融资的一份子,这种现实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可为了尽早重新脱离泥潭,这一步却是不可避免的,欧洲国家当中法国算是最不愿意的一个,可也不得不低头,钱难赚屎难吃。
想要尽早脱离美元旋涡,就要在短时间内尽可能的赚到美元,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现在美国就有从实力地位出发的能力呢?
科曼如果是英国人,还真有办法把这个时间缩短,毕竟英国的英联邦是真的可以另起炉灶的,法国的殖民地至少现在没有这个基础,未来可以做到但现在需要时间。
美国向全球提供两种货币储备资产,黄金与美元,而且以三十五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固定价格将两者绑死在一起,黄金供应慢而美元增长快。
美元扩张的内在原因在于,当美元被输出到德国,欧洲国家将由于外汇储备增加而不得不增加本国货币供应;同时又会自动将美元再存入美国的银行系统。
而美国由于回流的美元可在本国进行再度信用创造。这一过程还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这个循环在未来是戴高乐打破的,于是美国又选择了石油作为绑定,石油绑定之后又用大宗货物进行绑定,那个时候想要打破美元循环的就轮到东方大国了,原理上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的原理差不多。
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和黄金的价值是固定的,美元的增长必然超过黄金,而维持美元与黄金之间的锁定价格,也就成为一个从逻辑上看根本无法持续存在的幻觉。
要不说法国这个老牌帝国主义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不甘寂寞的心一直都存在,有这股心气在,科曼就觉得为法国服务也不算太亏。
对于出口创汇这个问题,科曼再次出山和高华们进行了一番研究,决定联合曼谷稻米交易中心,把出口创汇的目的地定为日韩两国。
其中韩国是主要目的地,原因是韩国和日本都是传统上以稻米为主食的国家,东方大国并不是,东方大国很多地方不具备种植水稻的能力,所以北方是面食为主,韩国和日本的主食都是稻米。
在二十一世纪韩国和日本的饮食都已经有了极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