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八十六章 兄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八十六章 兄弟 (第2/3页)

借回去好好参详。这一参详,就是半个月。私底下,他对妻子杜氏道,“诵此诗集,心潮澎湃,自觉生平的书都白读了。可一想到他……唉!”

    大概有一种人天生就是叫人仰慕、钦佩的。

    沐天恩原本对儿子要求严格,不反对他在外结交友人、胡乱花费,至少读书、习武,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成就吧?可读诵过《半山诗集》,再也不苛求了。

    天份,没有那种天份,求也求不得。就如他自己,自认为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京城同一阶层中人,也算颇有名气的“雅人”。但在这些诗词面前,算什么?以诗观人,他也逊色那位久不见面的妹夫多矣!

    而且差距不是后天能弥补的。

    除了接受,自我开导外,还能怎样呢?

    ……

    《诗集》大卖,齐国公府上的人再次来拜访,来的人不是颇有脸面的孙嬷嬷了,而是内院的管事嬷嬷,姓陈。陈嬷嬷领人抬着三百两银子的箱子,从侧门进了安庆侯府的内院,指名道姓,送给俞清瑶。

    “世子说,这些银钱都是京城书店、书坊赚得的利润,当初探花郎说好的,一应钱财都交给姑娘。”

    俞清瑶受惊不浅,慌忙拒绝,“这如何使得!世子帮家父刊印书籍,清瑶感激还来不及,怎么能收钱呢!”

    “可若没姑娘父亲的诗集,哪来的钱呢?”陈嬷嬷笑着,“世子说了,扣下了雕版的成本、人工,还有书店的利润,这些是姑娘应得的。”

    可无论她舌绽莲花,好说歹说,俞清瑶就是不肯收下。陈嬷嬷误以为她是不在乎银钱的清高女子,心中暗嘲,送上门的银子都不要,这些高门大户的娇小姐啊,什么时候吃了缺衣少吃的苦头,才知道世间只有黄澄澄的金子,雪白白的银子,才是最好的呢!

    既然人家不肯收,她只能按原路返回国公府。进了二门,命人抬着银箱子去了世子修养的偏院——海棠阁。此时海棠花都已经谢了,挂上了一颗颗颜色红润的小果子,隐藏在绿叶之中。

    陈嬷嬷躬身禀告,与俞清瑶对话的全过程,一五一十的说了,末后无奈的叹息,“俞家姑娘估计不大爱钱,奴婢说这三百两银子只是十五天的收益,后期卖书赚了多少,还要分她几成,她直摆手,说诗集是世子千里迢迢从北疆带回来的,刊印也是世子的意思,连请工人印刷,与书店联系寄卖,都是世子一手操持,她实在不能厚颜接受这笔钱。”

    齐世子——景暄坐在海棠树下,一身月白的锦袍衬得人面色如玉,肤色皎洁。回来后,就洗掉了面上用秘法改变的蜡黄黯淡,恢复了原本的肤色。这时再看他,任谁都知道是自小养尊处优的名门贵公子,而不是随处可见的平凡学子了。

    “她不愿意收……算了吧!你把银子送到‘惠人堂’,交给管事的,对外说是俞家姐弟资助家贫学子。”

    惠人堂跟养济院一样,是救助孤寡老人、孩童,无辜受水火灾难的慈善机构。尤其是前者,是先皇后倡议的,现在交由长公主主持。

    陈嬷嬷听得吩咐,应道,“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