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四二章 相谈(二合一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三四二章 相谈(二合一章) (第2/3页)

是报仇——第一个仇家周芷苓。陷害她闺誉的时候,被揭穿,金陵唆使人推她落入河中,她被救。毫发无损。最后在她面上化了一下,结果失去了亲生母亲。没了王妃的保护,加上端王跟惠太妃都不喜欢,她以后的日子会比死还惨。第二个仇家,赵兴远,这一世他没来得及陷害舅父,所以八竿子打不着。彼此都不认识呢。第三个仇家,林昶,威远候府为七皇子谋反差点被牵连了,现夹着尾巴,估计很长一段时间老老实实的。还有罗金毅,自打在金陵书院见过面,她一直派人留心跟踪,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害过她的金陵书院。已经被查封了。小醉楼一点动静也没,经过周芷苓后谁还敢对她动手呢。有皇帝盯着,料想小醉楼也翻不出多大的浪了。

    算起来。她还是赚了!

    想想前世落入窘迫之境的自己,哪敢想还有今天呢?

    俞锦熙幽幽叹息一声,抚着女儿的秀发,“原本以为你是小孩子,做事鲁莽不顾己身,今儿能听你说出这些话,为父是真的放下心了。既然这样,你想知道什么,为父可以告诉的,就不对你隐瞒了。”

    “啊?真的?”俞清瑶不敢相信。

    “嗯。”

    “祖母怎么进的宫。又怎么过世的?爹你的复仇计划是什么?”她急迫的问。

    “呵呵,问题还真不少。你的祖母,并不是光彩的人物,你确定要知道她的生平?”

    “嗯!”俞清瑶重重一点头。血脉相连,再不光彩,也比钱氏强上百倍吧!再者。能比知晓生母做人情妇更让她尴尬么?

    俞锦熙见状,收了嬉皮笑脸的轻佻,换了一副庄重语气,

    “你祖母,我的母亲,曾经是荣国公府上的丫鬟,被水家的少爷趁酒醉……惹怒了那位才入门的少奶奶,十四岁就卖进了青楼。她忍辱负重了三年,终于寻到一线机会,寻到了唯一的亲人表叔,也就是钱氏的父亲,希望他能帮忙为她赎身。却不想,钱氏的父亲是屠户之流,得了银钱就赌掉了,还要把钱氏也卖掉。”

    “啊?世上竟有这样狠心的父亲?”

    “嗤!什么父亲,不过是前妻带来的拖油瓶而已。钱氏原本不钱,姓苏,是她母亲改嫁后才姓了钱。”

    “那苏姓闺名上谨下容的……”

    “对,她是钱氏的亲堂姐。而你祖母,则是钱氏继父这边的亲眷。她们三人……日子最艰难没饭吃的时候,大约好过一段时间,苏家祖母为了你祖母能塑身落户良籍,出了不少力。再后来,你也知道了。她们好命的救了被人追杀的皇帝陛下。”

    “最初发现的倒在血泊里的皇帝,是钱氏,但她只是大呼小叫,完全没有救人想法。好心,并想出主意把人藏在柴房里的,是苏家祖母。但,看出皇帝出身贵重,故意施恩送米粥和棉被的,就是你亲祖母了。”

    原来三人都有救驾的功劳!怪不得钱氏堂而皇之占据“恩人”的位置多少年呢!

    “后期寻皇帝陛下的人来了,她们三人都是‘无知民女’,得到一个许诺。苏家祖母希望给未婚夫寻个好点铺面,开裁缝铺赚钱;钱氏则不以为然,玩笑的说自己从来没见过金元宝长什么样,若是真想报恩,给她几个金元宝。只有你祖母,谨慎提了一个要求,让皇帝离开后,忘记她们曾经救过她,无论何时何地,永远不准对人提一个字。”

    “啊!”

    俞清瑶思索了一下,方才觉得亲祖母当真是聪明!

    她故意让皇帝忘记,所以皇帝肯定忘不了;不准对外人提起,以皇帝的骄傲,不用提醒怕是也不会对人提及,要求看似无理,其实摸准了皇帝的脉,反而让皇帝永远记着。

    “那后来祖母进宫……”

    俞锦熙苦笑了下,“一个在青楼呆了三年的女子,怎么可能进宫?当时的皇帝已经是太子了,身边多的是美貌侍女,无论容颜抑或出身,她都没有资格!”

    俞清瑶一惊,不对啊,皇帝明明对亲祖母一往情深,那些冷宫中的日子。皇帝不就是想着祖母才对自己另眼相看么?

    “乖女儿,你记得一点,男人嘴上说有多爱你,把你当成天上的星星月亮。其实都是唬人的。肤浅的为骗你的身子,深沉的要占你的心,或者看中你的钱财,你能帮他达到什么目的……真正的爱,说不出口,就像一道伤,不能碰、不能提。只要一想起就觉得万事皆休,世上最美好的幸福远离而去,再不属于他……”

    好吧,俞清瑶深深吸一口气,就当父亲“谆谆告诫”是为了尽幼年不曾精心照顾她的愧疚了。不过能不能更委婉些?为什么这些话从亲生父亲的嘴里说出,让她只有一个感觉——想挖个洞,把自己埋起来呢?

    俞锦熙感慨了说完,才继续刚刚的话题。

    “所以,你祖母的目光,从来没有盯上皇帝。她看上的是一把年纪,在翰林书馆钻研一辈子古籍的俞青松!”

    对于直呼生父的名讳,俞锦熙并不觉得大逆不道,他的嘴角露出一丝讥讽——若不是知道内情,恐怕他永远把帝师俞青松当成大周朝学问精深的道德模范吧?因为外表看起来,俞青松几乎白璧无瑕,完美无缺!

    少年穷苦,刻苦发奋的念书,中举后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在翰林院编撰古典。后期得遇明主,勤政廉洁、稳健开阔,与广平皇帝君臣相得,算是可以名列史书的“君臣典范”。

    “正巧,俞青松好不容易找到外甥女钱氏,便想聘为儿媳。全了他跟钱氏之母的姐弟情谊。钱氏是什么人,他早就知道,但不在意。为给钱氏一个光荣的出身,便让苏家祖母和你亲祖母把救驾的功劳都给钱氏。”

    “苏家祖母是个善心人,无可无不可的,答应了。不过你亲祖母是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