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一百四十二章节——南京保卫战前双方的一些动态 (第2/3页)
近城墙,须拒敌于城外10公里处;第三,从现在起,立刻对部队进行班防御、连防御的实战性训练。
为了表示誓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唐生智令宋希濂率部断掉南京守军的退路,烧掉渡船。声称,若无命令,擅自离队渡江逃离战场者,格杀勿论!
事后看,包括唐生智本人在内的诸多守城高官均给自己预留了逃生船只,真正无路可退的不是这些带兵的将领,而是沙场浴血的一线官兵。前些年,作家方军曾写过一本书,名为《我认识的鬼子兵》。在日本采访时,一些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直言不讳地对他说:“国民党军队有个习惯特别不好,一打败,当官的先跑!”
长期以来,国内研究中国抗战史时,总以为R军内部在侵华问题上是铁板一块,似乎其侵华的每一项指令与举措都是自上而下的。
实际上,在侵华问题上,R国国内上下虽有共识,但具体方略、实施手段却大相径庭。政府中的文官集团主张渐进渗透,军人集团却力主用快速高效的战争手段消灭中国的抵抗力量。而军人集团对待侵华也存在分歧,军部、参谋本部并不奢望一口吞掉庞大的Z国,还是希望通过局部性的战争不断消耗中国军力,通过签订有利于R军的不平等条约巩固胜利成果,为最后全面吞并Z国做渐进性积累。而一线官兵却扬言毕其功于一役,往往擅自修改上司指令,以下犯上越权行事,从“九·一八”事变到南京之战,一线日军屡屡抗命扩大战争规模,RB军部居然被基层部队牵着鼻子走,最后被迫默认现实。
南京之战前,RB政府并未计划攻占南京,还私下通过d国欲与蒋介石媾和,以确保自己的阶段性战略成果。按这一安排,在淞沪之战中历经苦战且伤亡较大的部队纷纷回国。1937年12月7日,rb参谋本部向上海派遣军的松井司令和第十军的柳川司令发出的命令是:“扫荡上海附近之敌,追击的战线为苏州、嘉兴以东”,显然,战役目标中并没有南京。可是,当时日军中的狂热军官并不肯就此停战,“下克上”的现象再次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