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二百三十三章节——第六师团最后的抵抗(中 (第2/3页)
的第一批,那荣光的日子现在仅能回忆吗?能回忆下也好。总比没有回忆的日子要好。
如果没有可回忆的,就是说太平淡,没有功绩可言。那来到Z国有这些年可是白混。白混又怎样?能活着才是最好的,牛岛满嫉妒那几支没有参战得到好处部队的同时,大脑中打开了来到Z国后第六师团的所作所为,还有Z国高层的愚蠢决定——
作出固守南京决策之时,布鲁塞尔会议尚在进行中,蒋介石希望能够利用《九国公约》来制裁日本,但最终九国公约会议未取得积极成果。
11月5日,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接受日本政府委托,作为中日之间谈判交涉的中间人,向蒋介石提出了日本的七项和平条件,但被蒋介石“严词拒绝”。
11月中旬后,随着布鲁塞尔会议上传来的消息越来越不利于中国,蒋介石的态度有所改变,希望利用陶德曼调停,为缓兵计,迟滞日军在战场上的攻势,争取时间整顿后方以利再战。
与此同时,蒋介石对苏联援华也非常期待,积极争取苏联对华的军事援助甚至于直接出兵支援中国。但是到了12月5日,蒋介石对“苏俄出兵已绝望”,而“德国调停似亦无望”,国际形势渐陷于不利状态。
可是,蒋介石在同日致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及阎锡山的电报中却声称:“南京决守城抗战,图挽战局。一月以后,国际形势必大变,中国当可转危为安。”这表明他还未放弃对国际干预的期望。
日军进发的同时,在南京的军事委员会却迟迟未对南京的防守做出决定。蒋介石在11月中旬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才做出坚守的决定。
李宗仁此前早就提出“南京不可固守”,他把南京称为“绝地”,日军可以三面包围,而我军无退路,何应钦、白崇禧等同意这一看法,而唐生智则主张:“南京系我国首都,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国父孙总理陵寝所在,如果放弃,何以对国父在天之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