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二百五十三章节——胡刚的回忆(上 (第2/3页)
防御;该部辖张耀明第五十二军、陈沛第三十七军、彭位仁第七十三军等三个军(临时配属指挥)。新墙河防线,右起杨林街,左抵洞庭湖东岸之九马嘴,由第五十二军扼守;湘阴以北至洞庭湖东岸之江防,由第三十七军守备;第七十三军控制在汨罗江地区,任第二道防线之守备。
三)战区直辖部队为欧震第四军、李觉第七十军、张衡暂二军和新六军等四个军,控制长沙以北浏阳及粤汉路株洲以北三角地区,以备策应各个方面之作战。
(四)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樊崧甫辖五个挺进纵队(每纵队等于一个师,但装备较差),进出鄂南地区,担任敌后游击。
(五)洞庭湖西北岸,常德、澧县、南县、华容等县,分别由第二十集团军万福麟之五十三军、霍揆章之五十四军担任警备。
第九战区兵力,除第十九集团军在赣西,第二十集团军在洞庭湖西岸之七个军不计外,在湘北正面者尚有十一个军,连同五个挺进纵队和直属炮、工兵,总人数约有20余万,超过敌人一倍多。
当发现敌人进攻新墙河时,薛岳在长沙长官部召集高级幕僚及直属炮、工兵指挥官开了一次作战会议。他首先指定参谋长吴逸志率领长官部大部人员撤往衡阳二塘(后转至耒阳),其余留在长沙指挥所的,除我外,计有参谋处副处长赵子立、高参曾举直、炮工兵指挥官王若卿、蔡时雨以及少数参谋人员。
其次,在研究作战中,当时与会人员提出了三种对策:一、应按照原定方案作战,如新墙不守,应在汨罗江之线,利用既设阵地与敌决战;二、利用纵深地带逐次抗战,依战况的推移,再视情况而定;三、将敌诱至捞刀河以南,左翼依托湘江,右翼依托浏阳大山,在长沙外围与敌决战。薛岳在听了各方意见后,初尚踌躇,最后他说:“由于长、岳之间的交通我已彻底破坏,应该诱敌至长沙郊区,采取反包围与敌决战,但须先向委员长报告裁定后才能决定。”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薛岳对长沙的坚守是毫无决心的。
(二)湘北方面
甲、新墙河北岸前哨战斗揭幕于9月18日。当天拂晓,集结岳阳方面之敌第六、第十三两师团,各以一个大队附炮兵一部,分向第五十二军赵公武、覃异之两师警戒阵地金龙山、斗篷山、雷公山、小乔岭、铜鼓山等地先行炮击二小时,8时许,步兵开始进犯。敌、我不断增援,相持至19日拂晓后,金龙山、斗篷山两处阵地因比较突出,工事全被敌炮轰毁,守兵赵公武部胡春华营自战斗开始即誓死坚守阵地,已与敌相持达三昼夜。在战斗中,除7个负重伤的士兵先后退出阵地外,其余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