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325章节——到达 (第1/3页)
紧张地行军,踏过湘鄂西重重山谷。九一八师的一万八千官兵们,经过十一天时间,终于到达了宜昌这个在一九四零年五月,Z国的会战前线,不过部队驻在离宜昌城五十公里左右的地方,伍家岗停了下来。
是隐蔽在这里的一座茂密的山上。看这山的位置,不下于五公里,很是适合九一八师把大部队放在这里。
此时代Z国的整编师也就是一万多人,相较九一八师的一万八千人还是要少些。而一般的师级单位是不到万人的。
胡岗的计划,明面上的兵力显示一万人左右就好。在湘北之战中受损很重,是各方知道的事。
把人员在那基础上适当减少,会让人信的。真实的数字只上报给宜昌前线指挥部,至于最高当局那里,离开重庆时就已经说明,不用去担心欺骗的罪名。
现在的宜昌指挥部,右冀兵团指挥官是政治部部长陈上将。他爱妻的叔父。在大战中这名正直的爱国将军,关照谈不上给九一八师,胡岗还是相信,会适当给予些便利的。
于是,在把部队安置好后,就带一个排的警卫前往宜昌指挥部。指挥部的位置不是在市区中心,而是在郊区的一个小村子里,这里周边是山,并有几个天然的防空洞。其是为了敌人飞机来临是,用来应急的指挥中心。(呵,在网上没有查到指挥部的位置,请各位亲见谅。笔者虚弄了一个地方。)
走在宜昌城,胡岗对于这个城市,不由勾起了一些回忆,在原时空里,这里因为水利资源丰富,而成为水电之都,并且是湖北省的第二大城市,在经济上也是前几名,而在三十年代与四十年代来讲,突出的只是他的地理位置。
宜昌市位于长江北岸、三峡东口,它“上控巴蜀,下扼荆襄”,自古以来号称“川鄂咽喉,西南门户”,交通、军事地位十分显要。宜昌古名夷陵(彝陵),历史悠久。雍正十三年(1735)升彝陵州为宜昌府,寓意“宜于昌盛”。
在一九四零年四月三十日这天,是九一八师到达宜昌的时间,也是枣阳战役打响之时,在那里是张自忠将军的部队。本来胡岗是请求带部队前往参战的,而军政部与最高当局那里,却是没有给这个机会,只让他的部队,作战区域在宜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