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1章 :见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41章 :见闻 (第3/3页)

味道舌头感觉不到了!”

    “诶诶诶,你吃不了辣你加辣子粉作甚。”

    韩暨急忙找来清水递给郭嘉。

    后者漱了漱口但还是感觉舌头麻木非常:“那摊主说加辣子粉必须好吃啊。”

    “你其实味道确实不错,奉孝你要是习惯了就知道了。”

    韩暨还能说啥,这娃咋别人说啥就信呢。

    荀彧在一旁好笑的看着,他刚才闻到那股冲鼻子的香味时就猜到这胡饼里肯定是有一些外地人吃不惯的东西。

    你看这果不其然了不是。

    三人又是一阵好走。

    夏日的黄昏格外的漫长,但也消了大半的燥热。

    他们沿着街道穿过几条小巷,来到一处相对安静的院落。

    院墙不高,里面传来孩童清脆的读书声和嬉笑声。

    门口挂着一块木匾:“慈幼坊”。

    “这是主公设立的慈幼坊。”韩暨语气不由的也温和许多。

    “专为收容因战乱、灾荒失去亲人的孤儿,或家中实在无力抚养的幼童,坊内提供食宿,并请了识字的老儒教授蒙学,识文断字,也教些简单的算术和手艺。

    待其年岁稍长,便会送去草堂接受进一步的学习,或者去各工坊学门手艺自谋生路。”

    他们并未入内打扰,只在门外驻足。

    透过半开的院门,可以看到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有的正跟着一位老妇人摇头晃脑地背诵《急就章》。

    有的在院中空地上玩着简单的游戏如跳格子、踢毽子,还有几个稍大点的女孩,在廊下跟一位妇人学习纺线。

    孩子们虽然衣着朴素,但小脸干净,神情专注或欢快。

    “幼有所长……”荀彧低声轻叹,目光复杂。

    能如此重视并实际抚养孤儿,如果不是在蓄养死士,那光这份担当,就远超许多自诩仁义的地方大员。

    “此乃虑虒之未来。”韩暨看着院内的景象,眼中也充满感慨。

    “主公言,孩童如幼苗,悉心浇灌,他日或可成栋梁,即便不成栋梁,识得几个字,学得一技之长,亦能安身立命,强于流落街头,为奸人所趁。”

    郭嘉在透过门缝的眼睛复杂,他身为寒门子弟,虽高贵于普通百姓,但在世家豪门面前又何尝不是如这里的幼童一样艰难求学。

    “唯才是用,方为立足之基!”

    他小声的呢喃,没有让他人听见。

    夕阳的金辉洒在慈幼坊的院墙上,也落在驻足门外的三人身上。

    离开慈幼坊,踏上归途。

    暮色渐合,虑虒城内炊烟四起,饭菜的香气弥漫开来。

    劳作了一日的人们开始归家,街上的行人更多了几分归家的急切与松弛。

    挑担的货郎吆喝着最后的买卖,食肆酒肆的灯火次第亮起,招呼着晚归的食客。

    冰镇佳酿的招牌在灯火映照下格外醒目。

    韩暨一路走,一路继续介绍着一些细微之处,比如某些街巷口悬挂的防火水缸,夜间巡逻的更夫制度,以及县衙定期组织的“扫盲班”等等。

    郭嘉一路沉默了许多,那双清亮的眸子却始终在观察、在思索。

    粮铺,兑工所,铁匠铺,药铺,公厕,慈幼坊……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如同无数细小的溪流,最终汇聚成一条名为“虑虒”的大河。

    展现出一种迥异于他处,充满秩序感与活力的治理模式,张中郎的手,仿佛触及了这座小城最细微的角落。

    荀彧则显得更为沉静,他偶尔会就某个细节向韩暨追问一两句,更多的时候是沉默地行走,目光深邃,仿佛要将所见所闻都刻入脑海。

    他心中的波澜,远比表面显露的更为剧烈。

    这虑虒,绝不仅仅是一个治理得不错的边城。

    这里的制度创新,绝不像是一个守成之将的作为,更像是一个……奠基者在构筑基业。

    “公至兄。”荀彧在临近县衙时,终于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询。

    “虑虒气象,令人叹服,张中郎志存高远,虑虒之治仅是其开端吧?”

    韩暨脚步微顿,脸上笑容依旧温雅,眼神却深邃了几分。

    他没有直接回答荀彧隐含深意的问题,只是望着暮色中那座正在拔地而起的、轮廓愈发清晰的巨大新城墙,意味深长地说道、

    “文若兄有所不知,这边地不比中原,此间胡人,匈奴人,鲜卑人各族草原人时常南下劫掠。

    我主所为,不过是为了让那些朝堂诸公看不上眼也看不起的蚁民活的更好而已!”

    “这样.”

    ‘吗?’

    荀彧心底升起了疑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