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兵强马壮:独立团的蜕变 (第2/3页)
眼都敢瞪两眼。
三营(沈泉伤愈归队):沈泉憋着一股劲,要重新竖立三营“硬骨头”的形象。
他依托赵家峪相对稳固的后方,一边加紧训练新兵,一边积极发动群众,巩固根据地。
他将李云龙提出的“地道战”、“地雷战”理念与当地实际结合,在赵家峪及周边几个核心村庄,开始秘密构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和地雷阵。
同时,他组织精干的小股部队,配合地方民兵,不断袭扰附近日伪军的交通线和哨所,积小胜为大胜。
三营虽然不像一营那样“暴富”,但根基打得最牢,兵员充实,士气高昂,俨然成了独立团在赵家峪的定海神针。
炮兵排也扩充了人手成为了一个炮兵连,新增了一个迫击炮班和一个掷弹筒班(装备大部分是缴获的),火力投射能力大大增强。
王承柱现在走路都昂着头,看谁都用“老子有炮”的眼神。
侦察加强排:这支由李云龙亲自授意组建、装备精良(百式冲锋枪、南部手枪、望远镜、工兵铲等)的小分队,在张大彪的调教下,已经初露峥嵘。
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侦察,开始执行渗透、捕俘、定点清除等高难度任务。
一次,他们甚至摸进了一个伪军中队部,无声无息地干掉了包括中队长在内的七名军官,全身而退,留下“独立团幽灵”的传说。
这是李云龙“特种作战”理念的初步实践成果。
在赵刚的主持下,赵家峪及周边村庄,真正成了独立团的“家”。
地方政权建立起来,民兵组织蓬勃发展,妇救会、儿童团也组织起来。
兵工厂(确切说是修械所)利用缴获的机器和材料,不仅能修理枪支,还能复装子弹,甚至开始土法制造手榴弹和地雷(“边区造”的雏形)。
被服厂日夜赶工,战士们至少有了像样的冬装。
卫生队也建立起来,从鬼子医疗队缴获的药品和器械,挽救了不少重伤员的生命。
李云龙强调的后勤和群众工作,正在结出丰硕的果实。
看着山谷里兵强马壮、热火朝天的景象,听着参谋汇报各营报上来的“夸张”人数(一营近三千人,二营2500人,三营两千八百多,加上团直分队,全团总兵力已经突破九千五百大关!这已经不是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