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论战”(二) (第1/3页)
停火协议并非即刻生效,而锡安外交部长埃利泽·巴拉克已经抵达了纽约的曼哈顿。
载着埃利泽的公车停在了曼哈顿中城一栋不起眼的办公楼,这里是“锡安国民基金”的总部。
虽然名字听上去并不起眼,但“锡安国民基金”却是锡安建国后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持者,已经有超70年的历史。
在顶层书房里,埃利泽见到了组织主席莫迪凯·罗森塔尔,对方是一位头戴高礼帽,举止优雅的中年人。
“情况我已经从联合国那边听说了。”
埃利泽开门见山,“阿拉伯人同意暂时停止对海法的轰炸,但我们只有72小时的时间。”
“72小时足够了。”
罗森塔尔双手交叉,露出笃定的微笑,“我们早就在西斯帕尼亚的巴塞罗那港、卢西塔尼亚的里斯本港和联合王国的利物浦港准备了运输物资。”
他递过一份清单。埃利泽快速浏览,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这份清单包括了从最基础的医疗物资、食品,到弹药、火炮,甚至坦克零部件在内的军用物资,总计约两万吨。
“这可真是太好了。”埃利泽长舒一口气,“有了这些,我们就能渡过难关。”
“这还只是开始。”罗森塔尔站起身,在落地窗前停下,“我们还会提供更多援助——粮食、资金,一切维持社会运转所需的物资。”
他转身凝视着埃利泽:“锡安是我们宗教中的应许之地,虽然我们散居世界各地,但这里永远是我们的精神故乡。我们会加大投资力度,扶持锡安的经济复苏”
书房的氛围逐渐变得和谐盎然起来,而他们的所作所为,说白了就是在拿其他国家的资源反哺锡安。
书房里响起心照不宣的笑声。
协议在谈笑间敲定,这些海外的锡安组织,将趁着这个时间空隙,将大量的物资运回锡安,令其可以在短时间内重整旗鼓。
罗森塔尔笑叹道:“说实在的,我们还是不愿意跟那个阿米尔之间的关系闹得太僵,双志是合众国的盟友,我们又是合众国人,说不定有一天我们就能变成盟友。”
————
“阿米尔元帅,感谢你的慷慨与支持。”
来自马斯尔的杜勒瓦总统,在电话里当即就对陆凛表示了感谢:“您的决定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苏伊士运河的重启,对债台高筑、经济濒临崩溃的马斯尔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不客气,这是你们应得的。”陆凛淡然回应。
而杜勒瓦也深知投桃报李的道理:“元帅阁下,我清楚战争还并未结束,马斯尔的最终目的并非重新获取苏伊士运河,而是解放整个西奈半岛。锡安想通过一些蝇头小利让马斯尔退出战争,但多年来的战争也让我们看清了敌人的面目,身为盟军的一员,马斯尔愿意与其他阿拉伯兄弟,战斗到最后一刻!”
其实杜勒瓦心知肚明,锡安虽说愿意归还苏伊士运河,但大部队仍未从米特拉山口撤军。
这就意味着只要对方愿意,随时都能将马斯尔的军队打回河对岸。
那还不如跟着盟军打到底。
随后杜勒瓦犹豫了一下,还是不忘提醒:“元帅,马斯尔曾经因为不够果决犯下了巨大的错误,最终给予了锡安喘息的机会,希望您能引以为戒。”
陆凛回答道:“我很清楚这一点。”
随后表示感谢的国家还有腓尼基,不过致电的并非长枪党领袖皮埃尔,而是他的副手奥达罗。
当然,也有不少国家也给予了善意的提醒,毕竟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就摆在眼前,谁都不想葬送这大好的局面。
而其中有些人的反应就显得激进了一些。
“什么?暂时停火?”
当远在哈希姆河东岸的列夫上校听说这一消息后,立刻就将电话打进了盟军总指挥部。
在面对陆凛的时候,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元帅阁下,你这是想重蹈第一、还有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覆辙吗?!”
现在的陆凛已经能完整地说出对方的名字:“列夫·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科索夫,你何出此言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