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大胆尝试 (第2/3页)
“舆论对我们很不利。”
“再这么下去,不用等北京的批示,光是这些罪名,就够我们喝一壶的了。”
陈山坐在他对面,手里拿着一份新的规划图,像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用铅笔在上面勾画着。
“急什么。”
他的声音很平静。
同一时间。
北国,京城。
一座没有挂牌的红墙大院内,气氛凝重。
一张宽大的梨木办公桌上,并排摆着两份文件。
一份,是袁振邦用了一整个下午,含愤写就的紧急报告,上面用词激烈,字字泣血,将“蛇口模式”定性为动摇国本的“资本主义歪风”,是“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要求“悬崖勒马,拨乱反正”。
另一份,是梁文辉连夜赶出,通过特殊加密渠道,在凌晨四点送达的报告。
《关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蛇口工业区的实践与思考》。
这份报告里,没有一个字谈“主义”,通篇只有数字。
——冰冷、客观,却又触目惊心的数字。
第一笔,效率账。
一张巨大的图表,直观地对比了蛇口工地的建设速度,与国内同类型项目的平均周期。
蛇口一个月完成的土方工程量,等于内地一个大型工程局一个季度的总量。
第二笔,收入账。
一长串的数据,详细罗列了蛇口工地工人的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倍。一个熟练的泥瓦工,一个月赚的钱,顶得上一个内地国企工程师半年的工资。
第三笔,国家账。
和记实业在蛇口的所有投资,全部来自境外,没有花国家一分钱。
而已经签订的芯片出口预售合同,将在未来三年内,为国家带来超过三十亿美元的宝贵外汇。
一场小范围的会议上,争论异常激烈。
一位穿着军装,肩上扛着将星的老人,放下手里的报告,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开口。
“袁振邦同志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革命几十年,为的就是共同富裕,不能因为要效率,就丢了公平,走了回头路。”
另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经济学家立刻反驳。
“我不同意!什么是最大的公平?让国家富起来,让人民吃上饭,就是最大的公平!我们穷了这么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好不容易有人趟出一条路来,我们不扶一把,还要把他拉下水吗?”
争论,在一瞬间变得激烈起来。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每一个人都神情严肃。
他们知道,今天讨论的,不只是一个深圳,一个蛇口。
而是整个国家,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要走的路。
坐在主位上的那位老人,一直没有说话。
他只是安静地听着,手里拿着那份来自蛇口的报告,一页一页,看得极其仔细。
当他看到那张工人工资与全国平均收入的对比图表时,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他抽了一口烟,将烟头在烟灰缸里摁灭。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老人拿起一支红色的铅笔,没有在袁振邦那份洋洋洒洒的报告上停留。
而是直接在那份全是图表和数字的报告封面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
他的声音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