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四章 立秋的故事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四章 立秋的故事秤 (第2/3页)

一页写着“兰草坡道具清单”,每种物件旁都标着“情感重量”:“老槐树的落叶——一两乡愁”“沈曼青的画稿——五两期待”“观众寄来的兰草籽——半斤牵挂”。他把账本放在故事秤旁,新旧字迹在风里轻轻碰,像两个时代在对账。

    “姑姑说,陆导总爱记这种账,”沈砚指着“半斤牵挂”,“他说道具会旧,但情感的重量永远不变,就像这些籽实,放多久都带着当初的分量。”

    秦老带着老人们在坡上晒故事信物:陆明远的工作证、沈曼青的夜记本、孩子们的分镜画……阳光把这些物件晒得发烫,老人们用手掂着,说“晒晒就轻了,能装更多新故事”。有位曾是剧组场务的老人,摸着工作证上的照片笑:“当年觉得扛摄像机累,现在才知道,扛的是多少人的念想。”

    罗森的“故事邮局”新添了个“称重邮筒”,邮筒口挂着个小秤,寄信人要先称称信的重量,再贴上对应“故事邮资”的兰草叶。“重的信要多贴几片叶,”他示范着把一封厚厚的信放进邮筒,“让风知道,这故事得用心送。”

    傍晚,南疆考古老人带着队学生来给兰草穗做“密度检测”。数据显示,共生芽的籽实密度比普通兰草高出三成,因为里面裹着更多来自不同土壤的微量元素。“这叫‘故事的密度’,”老人敲着检测报告,“就像帛书残片看着薄,却压着千年的光阴。”

    意大利纪录片导演发来张海报,是《风的答案》全球巡展的宣传图。海报中央是杆故事秤,秤盘里放着青峰山的兰草,秤砣是颗地球,旁边写着“所有故事,终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