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一章 芒种的故事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一章 芒种的故事种 (第2/3页)

有沈曼青用铅笔写的小字:“明远说,这籽里藏着风沙的故事。”末页是孩子们刚拍的照片:共生芽的新籽在玻璃皿里排开,紫绿相间的外壳上,星状纹路比往年更清晰,像谁用针尖刻下的星图。

    “姑姑的笔记里夹着这个。”沈砚从种谱里抽出张透明薄片,是片压干的兰草叶,叶背用银粉画着条弧线,起于叶根的“1998”,止于叶尖的“2025”。他用红笔在种谱上顺着弧线画下去,笔尖划过之处,正好把陆明远的旧籽与孩子们的新籽连在一起,线的弧度与墙上老槐树的年轮拓片分毫不差。“她说‘种子记着所有走过的路’,”他指着种谱上交错的纹路,“你看这轨迹,多像故事自己在画地图,从沙漠到青山,从过去到现在。”

    墙角的展柜里,新添了排玻璃瓶,每个瓶里都装着不同产地的兰草籽:云南的山茶籽旁放着片普洱茶叶,日本的樱花籽下垫着张和纸,巴西的咖啡豆边压着颗可可豆。最底层的瓶子贴着“世界的种子”标签,里面的籽实混在一起,青峰山的褐、北非的黄、冰岛的白在阳光下流转,像把地球的色彩都装进了玻璃里。

    午后的兰草坡渐渐热闹起来。罗森推着三轮车来送“播种礼”——他新刻的“故事印”,印面是个正在发芽的籽实,四周刻着“芒种·传”三个字。“给每个埋籽的坑盖个印,”他往小宇手里塞了块朱砂,“让土地记得,这些故事是从青峰山出发的。”孩子们排着队来盖印,小宇把印按在自己埋籽的土上,朱砂晕开的痕迹里,三颗不同的籽实正悄悄呼吸。

    秦老带着老人们在坡上摆“种子宴”。石桌上的竹篮里,装着用兰草籽做的米糕、花汁酿的酒,还有个陶瓮,里面是从晋代帛书出土地带回来的沙土。“老规矩,新种入土,得让老土认亲。”秦老用木勺舀起青峰山的土,与瓮里的古沙混在一起,土粒落下的声音里,有位曾参与帛书发掘的老人突然说:“这沙里的兰草香,和当年遗址里的一模一样。”

    傍晚的霞光把兰草坡染成金红色时,南疆考古老人带着队学生匆匆赶来。他手里捧着个木盒,打开时,里面是张晋代帛书残片的新拓本。“刚释读出来的!”老人的手指在拓本边缘的空白处点着,那里有三个模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