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章 血染青天(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8章 血染青天(上) (第1/3页)

    1938年8月18日的拂晓,汉口王家墩机场的停机坪上,一架伊-15战斗机旁,23岁的林耀华正用丝绒布擦拭着座驾的螺旋桨。

    这位剑桥大学经济学硕士,此刻正在一丝不苟的擦拭着螺旋桨。不远处,机械师摇动曲柄启动引擎,巨大的轰鸣声撕裂了江城的寂静。他抬头望向天空,那里即将成为他与数百名同样出身名门的青年最后的归宿。

    他们曾是十里洋场的翩翩佳公子,如今却成了守护武汉三镇最后的鹰群。

    华夏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名录,俨然是一份民国精英谱。

    航校七期学员中,归侨子弟占三分之一,其余多为书香门第或官商后裔。陈怀民出身江苏镇江的富裕家庭,革命世家;李桂丹来自东北,“九一八”后南下报考航校;高志航本是法国归来的绅士,却在笕桥空战中首开击落日机纪录。

    这些本可享受优渥生活的青年,在中央航校大门的标语前立下了庄重的誓言:

    “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当日寇的铁蹄踏入华北时,这群天之骄子的命运也悄然转向。淞沪会战爆发后,华夏空军仅剩不足百架战机,飞行员更是伤亡殆尽。

    当富豪们开始变卖珍宝;当海外侨胞开始倾囊捐献战机;当宋夫人振臂高呼"献机祝寿";连黄包车夫都掏出浸透汗水的铜板。这些翱翔蓝天的钢铁雄鹰,每一架都承载着民族的希望。

    年轻的华夏飞行员们以血肉为引,将生命化作航油,在敌机遮天蔽日的阴影下毅然升空。他们清楚,座下是举国节衣缩食凑出的最后家底,身后是千年文明存续的火种。这不是寻常的空战,这是用决死的俯冲,对"不可为而为之"这六个血字最悲壮的诠释。

    武汉上空的血色天平,早在开战之前便已倾斜。日本的三菱军工厂月产战机300架,而华夏所有航空工厂产量则为零。

    至1938年夏,日军在华战机达800余架之多,而拼尽全力的华夏空军仅有217架老旧飞机。

    更致命的是飞行员的断层,航校培养一名合格飞行员需两年时间,而战争头半年就牺牲了478名精英。

    三次武汉大空战成为这种力量悬殊的惨烈注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