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告大明臣民书!》 (第2/3页)
物证”。
文章用最精炼的笔墨,描绘了最终审判的地点——秦王府那座巨大到如同山峦的地下粮仓。
“朕立于粮山之上,脚下米粟,是关中百万生民三月之活命之资。朕之眼前,是犹着锦衣玉食之朱存枢。
朕问其,知罪否?
其笑朕无权置喙,笑朕有违祖制。
朕乃告之”
这一刻,大明天下,无数捧着这份《月报》之人都死死屏住了呼吸。他们想知道,在这祖宗法度与滔天民怨之间,这位年轻的天子将如何落下裁决。
然后,他们看到了两段足以勒石刻碑,神圣而霸道的宣告!
第一段,上应祖宗:
“朕谓之曰:‘朱存枢!朕非以天子之名定汝之罪,同为太祖血脉,朕无此权。然,汝之罪,罄竹难书,天地不容,祖宗不宥!宽宥与否,当由我太祖高皇帝圣裁!
朕今日,非以君临臣,乃以宗子之身,奉太祖遗训,为我朱家——清理门户!’”
“代太祖,清理门户!”
这高度,如泰山压顶!瞬间将一切关于“法理”、“祖制”的争议碾为齑粉!
皇帝的身份在此刻已然转换,他不再是年轻的君王,而是朱氏一族的大族长,手持太祖家法,惩戒不肖子孙!
此言一出,天下谁敢道半个“不”字?
第二段,下应万民:
“朕复顾众将士曰:‘戮其身者,非朕,非尔等三军将士。乃是那阖城内外,因其囤粮居奇,活活饿死、屈死、病死之数十万冤魂!
朕今日,非以皇权独断,乃承万民之愿,代此间无告之黎庶,向此獠——讨还血债!’”
如果说前一段是法理上的无可辩驳,那这一段就是道德上的洪水滔天!
皇帝将皇权彻底虚置,将自己定义为民意与天理的执行者。他不是在杀人,他是在替天行道,为民伸冤!
皇帝不是在审判,他是在执行天下人心中早已写好的判决!
文章的最后,是整个事件的闭环,也是最能引爆苍生怒火的雷霆之笔:
“言毕,朕授尚方之剑,赐其自绝。
旋即,朕颁天子第一道谕:
‘开秦王府,济此一方生民!然此粮,非朕之恩赐!乃尔等,以沉冤昭雪,向朱存枢——讨回之公道!’”
这句话如画龙点睛,将抄没的巨额财富,这份藩王用命换来的红利,与百姓心中复仇雪耻的快感、夺回公道的正义感死死地捆绑在了一起!
这不是谁的赏赐,是你们自己赢回来的正义!
当最后一个字在无数人的唇齿间念完,整个京城,整个大明,陷入了一瞬间的静默。
这篇由天子亲笔撰写的檄文,构建了一个任何人都无法辩驳、无法抗拒的,集“天理、国法、人情”于一体的煌煌大义!
随即,是火山喷发般的爆发!
“杀得好!!!”
“天道昭彰!陛下圣明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那份《大明月报》,就摊在书房中央的紫檀木桌上。
窗外的山呼海啸,如同惊涛骇浪,一遍遍地拍打着钱府的高墙,也拍打在钱龙锡和钱谦益那早已破碎的心防之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