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知其不可为,而欲为之 (第2/3页)
的种种弊病,在这一刻被瞬间盘活贯通一气。
孙传庭向前一步,躬身拱手,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陛下圣明!此策乃治乱之本!臣在地方多年,深知流民之弊,皆在一个惰字!若得陛下允准,臣斗胆愿为陛下将此策斧凿成形!”
“讲。”朱由检言简意赅。
“欲行此策,当先立册!”孙传庭的语速陡然加快,每一字都像是从胸中锻打而出,“将所有愿入屯的流民,无论老弱,皆录入户籍,发给刻有姓名编号的身份牌。此牌是他们作为‘天子之民’的凭证。”
“有了这凭证,便能在官设粥棚,领一碗吊命的稀粥。此为皇恩,饿不死人。”他话锋一转,变得凌厉起来,“但!若想吃上能填饱肚子的干饭,想在寒冬腊月换件暖衣,就不能只靠皇恩,得靠自己的力气去换!”
“而这换取的关键,便在于计工之法!”孙传庭加重了语气,眼中精光一闪而过,“绝不可按日算,那只会养出一群聚在一起磨洋工的懒汉!必须按量计!修一丈路,得粮几何;砌一堵墙,得米几升!所有工程,皆需有司专门验收,过了关才算数。再将这价码明明白白张榜公布,人尽皆知。”
他深吸一口气,做出总结:“如此一来,多劳多得,少劳则只能喝粥。谁勤谁懒,一目了然,再无怨言可生。人人奋进,则大事可成!”
朱由检静静听着,眼中的激赏之色愈发浓郁。
他抛出的只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而孙传庭这把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辣刻刀,只在片刻之间便将其雕琢成了一件法度森严,滴水不漏的治世利器。
这,才是治国安邦的真本事!
“伯雅所言,甚合朕意。便依你之策,在陕西全境推行!”他看着孙传庭,一字一顿地说道:“朕要让他们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活下去,靠的是皇恩。活得好,要靠他们自己的双手!”
君臣二人奏对完毕,孙传庭的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震惊的不仅仅是陛下的枭雄手段,更是方才那个对答如流,将人性算计到毫厘之间的自己。
曾几何时他也是京师清流中的一员,与同僚袍泽们于公廨茶楼之中,高谈《大学》之“格物致知”,阔论孟子之“仁政王道”。但每每论及实务,谈到如何赈济、如何安民,便总会陷入“与民休息”、“开仓放粮”这等空泛之言,拿不出半点可行的细密章程!
可这些日子以来,每日被天子那股不讲情面,直指根本的酷烈之风一激,他脑中那些虚浮的义理竟被涤荡一空,剩下的全是冰冷而有效的手段:户籍、饭碗、计工、考核……这些过去被他视为“吏治末节”的东西,此刻却组合成了一幅能让百万生民活下去的宏伟蓝图。
前所未有的明悟感席卷了他,这才是真正的经世济用之学!这才是能救万民于水火的真本事!朝堂上那些粉饰太平,空谈心性的文章,与此相比简直就是误国误民的清谈之毒!
这股由务实而生的澎湃心潮,迅速与朱由检的决心合流。君臣二人心照不宣,都明白这个宏伟而冷酷的计划,需要一个光芒万丈的开端,一个足以让天下人心归附的表率!
……
数日后,西安城外,原秦王府那片最肥沃的土地上,人山人海!
数万名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流民被组织到这里,他们麻木的眼中充满了迷茫、怀疑以及被饥饿压抑到极致的渴望。
他们听说皇帝要来,但他们不知道这位传说中杀人如麻的天子,会带给他们什么。
朱由检身着一身寻常的青色便服,在孙传庭和杀气内敛的李若琏等人护卫下,登上了临时搭建起来的高台。
几万人注视之下.
皇帝并未说任何空洞的安抚之言,他知道对这些已经麻木的饥民,言语的温度远不如一碗热粥来得实在。
但他更知道,要点燃他们心中熄灭的死灰,需要一场惊雷。
于是,朱由检用最洪亮的声音,向着底下数万颗绝望的心下达了一道穿透云霄的诏令:
“朕脚下的这片土地,虽为皇田,但从今日起,它不再是为朕一人、为朱家一姓,更不是为任何王侯将相而存在!”
官话庄严,响彻四野。流民们一片茫然,他们只看到皇帝在说话,却听不懂那庙堂之音。
然而,皇帝话音刚落,早已依令散入人群,每隔五十步便有一人的陕西本地官吏与兵士,便立刻扯开嗓子,用他们最粗豪的秦音向着周围的乡亲们大声嘶吼着传译:
“皇上说咧!这地,虽说是皇家的地,但从今往后,不是给他老朱家自个儿用的!也不是给那些王爷老爷们享福的咧!”
这一下,人群起了第一阵骚动。
朱由检目光如炬,接着高声立誓:“它将为你们而用!朕在此立誓,凡入我‘天子屯’者,朕赐尔等田宅安身,十年之内,地有所出,尽归尔等,朕不取一粒一毫!十年之后,再议章程!今日,朕将与你们一同,为我们的新家园,奠下第一块基石!”
官吏兵士们的怒吼再次响起,这一次带着他们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激动:
“皇上说咧!这地是给咱用的!只要进了‘天子屯’,皇上就给田给房!往后十年,地里打的粮都是咱自个儿的,一粒米都不用交上去!十年后的事以后再说!今天!皇上要跟咱一块儿动手挖地咧——!”
如果说第一句是惊雷,那这一句便是足以劈开大地的神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